“保姆”,现在基本上叫家政服务员,也有人称为家庭社会工作者,通俗叫“保姆”。这一群体是专门根据要求为所服务的家庭操持家务,从事月嫂、家庭杂务处理、病人护理等事务的人员,对技能、职业道德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济宁家政服务市场有哪些声音?
雇主声音:为了孩子“不差钱”
怀胎十月,新的家庭成员即将诞生,准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即将出世的宝宝能够得到专业、安全和放心的护理,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聘用月嫂来照顾自己的宝宝。这批年轻的父母在为找月嫂而奔波时发现,想要找个合适的月嫂真的不太容易。
走进家政服务大厅会发现,济宁月嫂的月收入从 1500元到5000元不等,很多家政公司都将月嫂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金牌和首席金牌等级别,而月嫂的月收入根据等级的不同各有变化。记者从位于建设路的一家月嫂服务公司看到,首席金牌月嫂如果能24小时上班,能够拿到五六千块钱的月收入。“我们这里的月嫂是每12个月涨一颗星。”新起点母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那里的月嫂工作时间超过12个月便可以得到一颗星,上升一个等级,如果工作表现的好,受到客户的好评的话,可以破例晋级。另外,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她们的月嫂主要是农村妇女以及城区的下岗女工,年龄从30岁到50岁不等。“为了能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得到良好的照顾,我们觉得多花点钱还是值得的,宁愿多花钱找个有经验的好月嫂,也不用没有经验的。”小王夫妻两个都是外地人,还有一个月孩子就出生了,小王准备找个金牌月嫂或者首席金牌月嫂来和孩子的奶奶一起照顾宝宝和妻子。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年轻父母在选择月嫂上普遍抱有小王这种“不差钱”的心理。“很多年轻人自己对孩子的小胳膊小腿不太敢摆弄,对父母照顾孩子的土方法又不大放心,月嫂正是护理母婴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能让小宝宝和产妇得到很好的照顾,又能对宝宝进行体能训练、智力开发等。”“大多数家庭聘用月嫂的时间是1个月,也有需要延长到两3个月的。”据新起点母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去他们那里聘用月嫂的工薪阶层普遍选择12小时至24小时的三星到五星之间的月嫂,月花销大约两千五到三千五左右。
市场声音:优秀保姆不好找
家庭服务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家庭服务业作为一种“朝阳行业”发展很快。而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全市各有关部门也纷纷通过针对家政服务市场的用工需求,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其中市妇联“诚信大姐”的下属济宁美万嘉培训学校,就主要开展以家政服务员、育婴员、保育员等家庭服务技师及其他教育培训合作项目等。目前,“诚信大姐”的服务项目中,形成了一支包括家政服务员、月嫂、保洁、医院陪护、钟点工、职业介绍、婚姻介绍等在内的固定家政服务员队伍。
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在一些小型的家政服务公司里,由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不少从业者不经培训或稍加培训直接上岗,也没有抽出太多时间进行就业后的“经常化再培训”,导致了职业技能低、服务质量差。有些从业者缺乏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及同雇主的沟通能力,与雇主互不满意。
各相关部门对家政服务业的扶持,给了这一行业不少前进的动力,但“金牌月嫂”“病人陪护”这类“保姆”供不应求的问题还是出现。济宁海康健康服务公司经理秦秀娟告诉记者,我们公司至2007年成立以来,仅培训上岗的母婴护理员就有150余名,服务遍布济宁12县市区,并部分走入济南、上海等地。一些优秀的员工,有不少就被其他公司的挖走。”
家政服务行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是造成“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一些家政公司的负责人比较头疼这一队伍的流动性。“伺候人”的工作在一般人心理上不能容易接受,有“过客”心态的从业者较多;赶上春节这样的重要节假日,从业者回家过年后就会有一些不再返回岗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愿意短期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常态化的培训工作很难辐射到这一群体。
企业声音:啥事该做应明确
“保姆”该做啥,能做啥,啥事不能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如果掌握不好“工作范围”,比较容易引起纠纷。家住光明小区的王先生,有些郁闷地曾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春节前,因为家中的事情比较多,夫妻两人也没抽出多少时间打扫卫生,就请了一名钟点工。也怪自己不小心,把一套价值1000多元的名牌西裤随手丢在了旧衣堆里,那裤子是不能水洗的,却被钟点工放进了洗衣机甩干。现在想想,如果那名钟点工能够掌握一定知识,也许就会提醒自己。”
因为类似的问题出现过不少,我市的一些家政服务公司也在不断修改服务内容。如雇主需要清洁高档时装、收藏品、电器等物品,需要提前说明,否则,这些特殊物品的清洁不会被纳入服务范围。为尽可能地少“惹麻烦”,多数公司的负责人在安排任务时,也会提前说明,要求员工“多长个心眼”、“没见过的东西坚决不碰”。
把员工们“能做的事情”全部告诉他们,这是我市家政服务大小企业越来越注意的环节。“必须做”和“不能做”这两个方面的区分,不仅让企业的服务由“粗放”显得“精细”,也是明确双方权益的重要方式。而雇主也想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尽管我市的一些家政服务企业在向雇主解释“啥事可做,啥事不可做”时遭到了一些批评,但支持的声音还是有很多的。
“把工作职责范围明确下来的做法。这是我们应享受到服务的一种保障,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出现了什么纠纷,双方也能有一个依据可参照。当然,如果服务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需要,能灵活调整,这样就更好。”记者昨天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采访时,一位前来寻找育婴员的中年女士告诉记者,“我是来找育婴员的,我就是找一个只照顾小孙子的,别的事情,我不会让人家去做。”
以诚信大姐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就提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家庭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同样以“专业”为宣传口号吸引雇主的家政服务企业在我市越来越多的出现。
业内声音:整合资源很重要
“从目前家政服务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吸引雇主,常常会自己制定一些服务标准。”秦秀娟告诉记者,“我市的这几家大型家政就采取了这种类似的服务,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还是很高的。”
秦秀娟说,“一些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甚至无证照、无住址、中介式经营的家政公司比较常见。解决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队伍的松散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月嫂荒这类问题。相关部门的监管、相关文件的规范,是一些大城市解决家政服务行业混乱的重要手段。为保障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各行业、部门都提出过“加强管理”的口号。家政服务业如需为雇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收入,也应如此。如能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下发相应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我市目前的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来说很有必要。”
对行业亟须规范很期待的,不仅是秦秀娟。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仅大型的家政服务企业,一些小公司也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规范,让自己的队伍看起来更像“正规军”。相关部门的监管和规范,能让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健康。目前,面向家政服务业的培训活动中,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市场上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公平竞争相对缺乏。而一些家政服务公司的培训资质参差不齐,如果这个方面出了问题,培训出的服务人员就很难满足雇主的需求,提供服务期间也容易产生纠纷。
采访中,秦秀娟也告诉记者,“如果能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将分散的家政服务资源整合起来,便于整个范围内统一服务形象,统一投诉处理,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加快家政服务市场的净化和进化过程,这样才能为市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