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场上目前有三种扇贝 海湾扇贝两块五一斤最便宜
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市场上的扇贝看起来模样差不多,品种可大有差别。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扇贝研究专家杨爱国介绍,目前青岛市场上的扇贝主要是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两个品种,另外还有少量的虾夷扇贝。外来品种海湾扇贝,带有褐色的贝壳。栉孔扇贝也被大家叫做青岛扇贝,带有红色的贝壳。还有一种虾夷扇贝,个头比较大,白色贝壳。从价格上来讲,海湾扇贝最便宜,在市区一些早市上5元钱能买两斤。栉孔扇贝价格稍高,4到5元钱一斤。而虾夷扇贝由于数量稀少,身价自然要高出不少,有的地方能卖到十元一斤。
能吃到便宜扇贝,人们不能不感谢中科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1982年,他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生长特快海湾扇贝,解决了扇贝移殖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并在我国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现在南海已形成产业。目前,海湾扇贝的养殖已成为沿海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也被沿海渔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外来品种都要靠人工养殖 青岛市民最认可栉孔扇贝
专家告诉记者,市场上的海湾扇贝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后来又从墨西哥引进了一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餐桌需要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另外,身价最高的虾夷扇贝是研究人员1984年从日本引进的,目前主要在辽东半岛、山东长岛海域产出。这两者都算是“外来户”,如今都是人工养殖。
而说起栉孔扇贝,青岛市民习惯称呼其为“青岛扇贝”,是咱青岛本地海域的特产,在市场上很容易分辨出来。可以说,从青岛这座城市还是个小小的渔村的时候,渔民们就开始打捞栉孔扇贝了,那时候养殖技术还不发达,更谈不上加工干货。尽管如此,因为岛城市民对本地产的海货情有独钟,所以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栉孔扇贝。
每逢过年过节,扇贝柱是少不了的礼品。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成林介绍,加工扇贝干货大多数使用的是栉孔扇贝,因为它的水分相对较小,出柱率高。而海湾扇贝水分比较大。
青岛成功改良“三大贝” 推广养殖复苏“青岛贝”
扇贝品种改良也是目前阻止种质退化的方法之一。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 2000年至今,“中科红”海湾扇贝新品种、“蓬莱红”栉孔扇贝、南美紫扇贝三大扇贝品种,先后在本市成功杂交、培育,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养殖,这些品种都已经具备产业化养殖的条件。三种改良扇贝各有特点:“中科红”海湾扇贝成活率高,“蓬莱红”栉孔扇贝肉柱大,南美紫扇贝个头大。据介绍,“中科红”海湾扇贝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具有明显形状优势且遗传稳定的养殖贝类新品种,成活率较普通扇贝提高15-20%。而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等科研人员历时4年多育成的“蓬莱红”,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遗传性能稳定等特征,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肉柱比较大。另外,经杂交后的南美紫扇贝个头明显比本土扇贝大,长度比本土扇贝长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壳里“一包肉”。
“改良后的扇贝品种,一个普遍特点就是种质性能稳定,抗病害能力明显提高。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青岛养殖扇贝历史悠久,贝类养殖作为青岛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其产业恢复也被纳入日程,青岛扇贝将重新登上市民餐桌。
养殖规模只剩两万亩 多个新品种培育成功
青岛市海洋渔业局渔业处的张处长介绍,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岛城前海海域扇贝养殖很普遍,尤其集中在崂山、胶南等地,养殖规模大约有16万亩。后期随着经济建设和国家大型项目开发的需要,渔业养殖逐渐让步,目前青岛扇贝养殖的总面积大约只有2万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