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评论《留白的艺术》获二等奖。这是继本报评论去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的又一殊荣。
《留白的艺术》不足1400字,学习、调研、酝酿、研究、写作的过程却长达1年多。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理论评论部注意到这一新动向,集体学习相关讲话,研究海洋经济知识,每名评论员的心中都有了深深的“蓝色”情结。2010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这一战略一周年之际,本报评论员王学文和王如林,先后到青岛、烟台等地,听专家讲解,与基层干部座谈,到企业观摩。在采访中发现,各地积极响应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号召,短短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实际工作中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有空白土地就上项目,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土地指标不够用,优势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
正确引导舆论,这是党报评论的先天责任,也是党报评论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基于这种认识,本报评论员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以“留白”作题,写成此文。
同样,去年获奖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也是本报评论员关注现实问题的成果。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弯道超越”一词很流行。本报评论员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砸钱”、靠投资增长去“超越”。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使本报评论员坚信,坚持科学发展,越是在保增长的关键时期,越是要科学务实,越不能放松科学发展观这根弦;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有机遇也有险情,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有作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留白的艺术》的写作,既是作者认真思考的过程,也是部门认真研讨的过程。激烈讨论,借脑借智,以丰富思想,是本报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他们有专门的周五研讨制度和专题研讨制度,几个评论员凑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如此,不仅可以共享知识与调研成果,还有益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分析,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见微知著,洞若观火,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
党报评论很严肃,但严肃不意味着呆板、拒人以千里之外。这些获奖文章,都以理性与建设性为表达基调,避免居高临下式的高调论述,避免不容置疑式的生硬说教,与读者平等沟通,倾心交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事实表明,真心尊重读者,真正把判断权、选择权交给读者,文章才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表现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