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电子监控的普及,其功能也开始由公共安全、防火防盗、交通管理等,向个人纠纷处置、行为规范、内部管理等方面转变。尤其是走进医院,几乎到处都有摄像头对着你。有了它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它给我们的社会及生活带来了什么?
□ 本报记者 王 凯
摄像头功能之变
“这次监控摄像头可立了大功,如果没有它,还不知病人得纠缠多长时间!”省直某大医院门诊部刘立国主任颇有感慨地给记者讲了发生在2011年12月18日的一件事: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挂完号后,坚持说付了10元,挂了个7元钱的号,收费员没有找零,差3元钱。收费员无奈之下只好调出监控录像看,结果显示:患者交的是一张5元、两张1元的钞票,正好7元,不需要找零。当事人这才无话可说。
据介绍,医院每个收费、取药口监控器的对焦点都是窗口,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记录得非常清楚,本意是为了及时了解人流量、防止收费员做“手脚”,没想到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却能提供关键性证据。
“医院安监控器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医生护士,如出现意外情况,留下影像资料,也好说清楚!”据刘立国介绍,前不久,神经内科门诊同样发生了一件让医院尴尬的事:一位患者在候诊区走廊里跌倒,医生急忙上前扶起来,结果病人竟然说是医生碰倒的。尽管旁边有患者、护士作证,但由于这一区域是监控的盲区,人证总不如“物证”显得真实、有说服力。
“监控摄像头,在我们这里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家总觉得现在还是太少,覆盖的区域不够广。”刘立国无奈地说道。原本用于治安、消防、公共安全管理的监控摄像头,功能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现在大家法律意识都强了,什么都讲证据。一旦发生问题,有了监控资料作为证据,处理起来难度就小多了。”省城一家医院的急症科主任尚志存说,当时安装摄像头主要为了防盗,医院是公共场所,人员来往频繁且流动性大,经常发生失窃案件,有了摄像头,对违法犯罪是一种震慑,而发展到现在,医院安装摄像头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可以利用它提供证据支持,一旦发生纠纷,打官司也能说清楚。如今医院连楼下门诊部办公室里也装上了摄像头,而且能随时录音、录像,主要是为了防纠纷、防被赖。
“摄像头都能控制,需要时打开,不需要时就关上,走廊、门诊、护士站前都能看得到。”尚志存说,这可以给医护人员提供一种安全保证,大家工作起来也就主动和放手了;不然,从事治病救人这一特殊行业总有后顾之忧。
仍有“照”不到的地方
“这个地方该安,那个地方该安,原来只在门诊大厅、走廊安,后来好多地方也安上了。然而,经常事后又发现,还是安少了,仍有‘照’不到的地方。”尚志存满脸无奈地说,公共候诊区域都有了摄像头,可二次分诊后走廊里还没有,更不可能在诊室里也安上。因涉及到保护病人隐私问题,所以病房、留观室至今没有敢安。据尚志存介绍,目前,其所在医院的监控摄像头已达290多个,几乎实现了“无缝隙”覆盖,但还是不断有科室反映“仍有盲区”,要求再安装摄像头。
“当医生出于职业性条件反射去救人时,还要想办法保护自己,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尚志存认为,现在医生不是先考虑抢救、治疗,而是先考虑如何自我保护。这样至少分了心。顾虑多了,有不安全感,医生怎能全心全意治病救人?
当然,摄像头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对现场事件的制止并没有多大作用,只能事后提供证据。至于摄像头的内部管理功能,也不能看得太重。工作不认真、“心眼”有问题怎么记录?当医生是个良心活,摄像头只能看到外部的东西;而医疗活动太复杂,不像生产线上简单机械的操作,医生对病人认真不认真、用没用心、尽没尽到最大的能力等等,都没法通过摄像头看到。因此,摄像头无法“照”到良心,也不能取代科学管理。尚志存这样认为。
仅有摄像头是不够的
“是现实的不安全感,让人们希望能利用摄像头来保护自己,可如果人人都过度自我保护,社会冷漠就会出现,还有没有人敢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尚志存对记者说。
“当摄像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候,会给人安全的脆弱感。”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何中华教授认为,摄像头是一把“双刃剑”。摄像头的广泛安装使用,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震慑作用,而且也的确发挥了监督功能以及证据功能;但是,对于摄像头的过分依赖,反而在客观上降低了人们对自律意识的追求,弱化了对道德建设的足够重视。
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决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摄像头之类的技术手段。对于电子监控器的过度依赖,恰好反映了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只能基于人们彼此之间的最起码的信任。信任就像空气一样,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须臾不可离。如果人与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掉的话,整个社会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何中华认为,除了摄像头之外,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公民对于法律的敬畏,对于道德的信仰。这些虽然属于软性的约束,但却比摄像头之类的技术硬件系统具有更久远、更扎实的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