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家角人来说,这个角里人祖祖辈辈生活至今的家正在产生巨变,而他们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朱家角人习惯称自己为角里人,角里,角落的意思,这个上海的角落随着世博会的举办越来越吸引着世人的眼光。
世博会来了
1910年,时年32岁的陆士谔出版了小说《新中国》,在小说中,他以主人公陆云翔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梦,一个关于100年以后的上海景象,中国举办万国展览会的盛况。这样的畅想,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荒谬离奇的,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梦境成真。
陆士谔正是角里人,来到朱家角的人,几乎都要听当地人热情地告诉你这样一个传奇的人和他幻想成真的故事,“这是我们朱家角的骄傲!”陆士谔也许当初并没有想到,故里朱家角百年后也会成为万国展览会的一部分。2009年12月21日,世博主题体验之旅品牌推广系列运动在上海启动,把长三角地区作为放大的“世博区”,朱家角荣选上海世博会沪郊唯一的主题实践区。
主题实践区的主题到底该如何定义?这是横在朱家角领导者面前的难题。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党委副书记杨辉明为此想了很久,感到最终还是要落在民生上,“提升城市管理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国民素质才是基本。世博是一个机会,我们应当借着这个东风加快朱家角建设发展的步伐。”杨辉明说。
随着上海迎世博600天运动的启动,朱家角的改革建设600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古镇的主干道祥凝浜路进行了包含道路铺设黑色路面,桥梁改革,各类管线入地等全面的改革;管道天燃气入户工程涉及古镇2200户居民,管道在全镇已全面铺开;旧公房综合改革惠及居民总户数达1732户;古镇区内旅游景观进行了全面的镇容修理,对人行道彩板和小街小巷道路进行了维修,对公厕、老街亭子、廊桥进行修复,特别重视无障碍设施的改革……
朱家角的领导者们认为这都是老镇过去在发展中的欠账,“古镇比较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拿祥凝浜路来说,过去路况很差,我们一直想改革却一直动不了。可以说因为世博,过去我们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这次都做完了。”杨辉明笑着说。
几年时间,朱家角将保护和开发联合起来,把重点放在了如何保障民生上。先后完成了综合管网的全面改革、大淀湖及周边水系实行疏浚改革、漕港河两岸景观改革、课植园改扩建、放生桥灯光安置、老宅改革等一系列工程,彻底转变了朱家角本来污水排放和线网密布的状态。
朱家角计划者的假想
从上海国民广场出发,坐沪朱线高速巴士,一个小时就直达朱家角。事实上,这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水乡,这一大优势是朱家角的一块金字招牌。很多上海人都把这里当作了近郊休闲养心的处所,时不时来这里走走。
5月9日上午8点,尽管下着绵绵细雨,但沪朱线高速巴士上还是载满了乘客。这是高薇薇和男友第二次到朱家角,吸引他们再来的原因有很多。有别于上海人的距离感,高薇薇对角里人热情好客的印象尤其深入,“第一次来的时候,看到一家婆婆在灶头忙着做饭,很好奇她做什么,婆婆特别热情的告诉我们烧的是什么菜,还邀请我们进去一起吃。最后我想给钱的,婆婆说什么都不要。”
朱家角古镇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状似折扇,以漕港河为界分南北两岸,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波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这些小巷里不但掩藏着如课植园、城隍庙、大清邮局、王昶故居、圆津禅院等诸多著名景点,也遍布了砖木结构、临水傍桥、屋脊起翘的民宅和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此的角里人。
地地道道的朱家角人沈海英在古镇上做导游已有10年,她带着客人穿行在北大街。北大街上都是老宅样式,各种店铺林立两旁,除了丝绸、工艺品、纪念品,还有各种馅料的甜咸粽子、箬叶烧肉、荠菜炒年糕、卤汁豆腐干、扎肉、熏青豆等特点小吃。桥边傍水的房子大多是饭馆,以卖当地淀山湖和江浙的河鲜、野菜为主。这里除了外来的人,还留在古镇生活的老朱家角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到处都可以看到推着小车出来炸豆腐、或者在门口包粽子的婆婆们。一些半掩着的木板门里,也有聚在一起或闲话家常、或打麻将的角里人,面对喧闹的游客,他们照样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以最自然的姿势面对好奇的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