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潜伏》小诗源自杏坛文学社积淀
被曲师大聘为兼职教授
不排除创作宫廷剧
“近了,近了,越来越近了,到了学校门口才释然。”1982年,他进入曲阜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1986年毕业离校,直至2012年,以校友的身份重新回到母校。三十年的时间,姜伟从一名曲师大历史系的本科生,成长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并参与制作多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靠近你,温暖我》、《借枪》……他向世人呈现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而更多的人认识他,还是通过那部他自编自导的电视剧《潜伏》。昨日,飞天奖获得者姜伟重新回到母校———曲阜师范大学,为同学做了一场题为“弹指三十年”的专场报告会,并被曲阜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在熟悉的母校,姜伟讲述了他的求学之路、编导之路,并且披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谈成长:我的大学幸福的回味
1982年,高中毕业后,姜伟参加高考并被曲阜师范大学录取,成为曲师大历史系的本科生。30年之后,姜伟向众多师弟师妹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涯,回味他的幸福。“我刚进学校,历史系并没有自己的足球队。后来,我们竟然拿到了学校的足球联赛冠军。决赛时,我们以1比0的比分绝杀物理系,那颗球就是我踢进的。”走在熟悉的校园,看见熟悉的球场,姜伟向身边人讲述了他的大学足球队。足球队、集邮协会……,上大学的姜伟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且通过社团结识了很多好友。
大学时代,姜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同伙伴踢足球、和朋友小酌、与女朋友散步……报告会上,曲阜师范大学刘书记向大家透露了姜伟的小故事,夏天,姜伟和同学坐在校园里喝啤酒,看见漂亮的女士,吆喝一声喝一杯。如果那些女同学知道那个瞎吆喝的是后来全国闻名的大导演,一定会回头看一眼的,可惜一直也没有,一眼也没有。
从曲师大历史系毕业7年之后,姜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硕士研究生。从冷门历史系投身到热门导演系,姜伟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冷热门才改行,只是因为个人爱好。“大学就是一个平台,提高你的基本文化水平,培养你的情商,而不在于你读的什么专业、专业能力如何。所谓的冷门专业,并不会降低你的文化水准;同样,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不会抬高文化水准。”几十年来,姜伟已经喜欢上了历史。每当出门时,姜伟总会在包中放上一本历史书,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爱好和生活习惯。
谈作品:更同情不受社会关注的“孩子”
1996年,姜伟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且开始参与电视剧的制作。2008年,他将一部原著不到2万字的小说,改编为10万字的电视剧剧本。这部30集的电视剧《潜伏》不仅创下了当年的高收视率,更是开启了中国谍战剧的全新时代。姜伟向在场的学生讲述了一个小秘密:《潜伏》中,晚秋所写下的多篇小诗,其实都是他自己所作。而这些诗歌,和曲阜师范大学的杏坛文学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有一个社团叫杏坛文学社。若能在社刊上发表文章,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姜伟介绍,80年代是诗歌流行的年代,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那时起,姜伟便开始尝试写作发表诗歌。而电视剧《潜伏》中晚秋所写的几首诗,虽未对剧情产生较大影响,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几首诗,分别模仿了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当她憧憬朦朦胧胧爱情的时候,她写下的是白话诗,是以进步的姿态来写诗。当她迷茫的时候,则是模仿印象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当她来到解放区,接受了新政治、新文化、新思想,写下一些高调、激昂的诗歌,来反映解放区的新精神。姜伟称,对诗歌、文学的爱好,正是这块土地、这片校园恩赐他的意想不到的财富。
电视剧《潜伏》是姜伟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但是,当他被问及最重视哪一部作品时,姜伟却并未提及《潜伏》,而是说出另外2部电视剧的名字——《沉默的证人》和《迷雾》。“就像家长对孩子一样,我更同情那些不受社会关注的电视剧,总感觉对这些戏有所愧疚。就像《迷雾》、《沉默的证人》,以犯罪心理学视觉叙述生存的复杂和无奈,业内人士很推崇这部戏,但社会反响一般。”姜伟说,当然,如果没有《迷雾》失败的经验,之后《潜伏》也不会取得如此成功的效果。
谈创作:将来不排除创作宫廷剧
近两年,以《宫》、《甄嬛传》等为代表的一批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宫廷剧、穿越剧等抢占荧屏,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种重要类型。针对古装剧、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姜伟讲述了他对此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作为历史系出身的编剧,姜伟坦言,他认为古装剧、穿越剧这都是很好的戏剧类型。这些都可以长期存在并发扬光大。但是,短时间内,某些人急功近利的追求,“跟风式”创作古装剧剧本,造成浅薄的戏说,这即会使业外人不满意,也会使业内人不满意。另外,古装剧并不是历史剧,它只不过披着历史剧的外衣。
今年,由热门网络小说《甄嬛传》改编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掀起一轮收视狂潮。“由小说变为电视剧剧本,这是很常见的。但是,网络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剧本,是有其优势的。它不在于网络小说本身的好坏,而是在于编辑如何改造。”姜伟说,很多网络小说都具备超高的人气,获得众多读者的支持。编剧在写作改编剧本时,发扬小说中的优势,剔除小说中的弱势。
当姜伟凭借电视剧《潜伏》成功摘取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后,他自编自导的另一部谍战剧《借枪》又引起社会关注。今后,姜伟继续写作谍战剧、历史剧,还是跟随时代潮流,尝试写作宫廷剧、历史剧呢?姜伟则说,并不排除写作宫廷剧,套用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一位成功的编剧、导演,姜伟向喜欢戏剧创作的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同学应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情感经历,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同时,应具备想象力,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此外,学校里所学到的技能、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技能可以反复使用。
花絮:
一幅漫画,辅导员珍藏了三十年
现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立兴,是姜伟在曲师大历史系读书时的辅导员。说起这位学生,张院长告诉记者,当年,他留下了姜伟所画的一张漫画,珍藏了近三十年的时间。
当年,各班级的班干部大多数均由老师指派、任命。时任姜伟所在班级辅导员的张立兴则提出,同学们自己竞选班干部。因此,姜伟便创作了一幅漫画送给了辅导员。漫画上有这样一句话:“并非弱者,献给时代的改革家。”一幅漫画,体现出了姜伟的创意和思考。
讲座现场,小师妹请教大师兄
在专题报告会即将结束时,一位坐在报告厅一楼靠近后门处的年轻女大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向主席台上的姜伟教授喊话,希望得到教授的指点。原来,这位女孩是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大二学生苏倩玉。同姜伟一样,苏倩玉喜欢剧本创作。她和某公司签约,正在写一部关于少年题材的电影剧本。苏倩玉恳请姜伟教授为其指点、修改剧本。姜伟教授欣然为学生留下联系方式,并鼓励她好好写作。
另外,姜伟告诫同学们,不要急功近利。娱乐圈是一个大的名利场,有些刚刚入行的年轻人心智并不健全,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养成某些坏习惯。其实,有时候,停下来,才是走得最快的一种方式。
姜伟也说:“校园里,西联教室的风景很美。”那些老楼、老树都很有韵味,将来拍摄相关电视剧时,可能会回到曲师大西联教室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