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法家错别字连篇?书长卷却运笔迟疑、顿涩?河南收藏家指出《砥柱铭》疑点
其实,从乾隆时代就有人猜忌《砥柱铭》的真伪,拍卖行说上拍前曾组织国内顶级专家鉴定过
商报记者 陈薇
黄庭坚的《砥柱铭》于6月初拍出4.368亿元的天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世界新纪录,一时间“无人不说黄山谷”。但河南收藏书画多年的王保良先生,却认为这价值4亿多元的《砥柱铭》是赝品。
对此,北京保利拍卖市场部称,按照现行《拍卖法》规定,拍卖并不保真。不过《砥柱铭》上拍前,该拍卖行已组织过国内顶尖专家进行鉴定,其中研究黄庭坚的专家傅申先生认定《砥柱铭》是真迹。
语出惊人
河南收藏家质疑 《砥柱铭》是赝品
6月3日,4.368亿元国民币的成交价格,让黄庭坚的《砥柱铭》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
《砥柱铭》的此次拍卖价格,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在它之前这项记录是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保持的,当时成交价2.3亿元。而就单件书法作品来说,《砥柱铭》也约是原有最高纪录保持者“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的4倍。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价成交的书法作品,河南玩书画多年的王保良先生昨天找到商报记者语出惊人:《砥柱铭》极可能是赝品!
虽然没有鉴定专家的称号,但王先生对收藏非常热衷,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将家中收藏的与黄庭坚书法有关的影音制品、文字材料等都拿出来比照,并仔细研究了《砥柱铭》公开的照片。
有此一说
乾隆时代就被猜忌是“赝品”
记者查询到,其实不仅河南藏家猜忌《砥柱铭》是赝品,从乾隆时代就开端有人猜忌《砥柱铭》的真伪。
《砥柱铭》从南宋到清代,一直传播在民间,由于一直没有进入宫廷内府,官方并没有记录。
但这件作品历经众多名藏家之手,南宋第一鉴赏家王厚之,南宋重要大藏家贾似道都曾收藏。到元代,这件作品被黄庭坚八世孙黄璂所得,后来传播在黄氏家族中。到了明代《砥柱铭》被当时大收藏家项元汴收藏,清代长卷流入广东藏家之手,张维屏、罗天池、潘仕成均收藏过此卷。
20世纪上半叶,《砥柱铭》流往日本,被日本著名收藏家藤井齐成有邻馆收藏。2000年《砥柱铭》流到台湾藏家手中,10年后台湾藏家将《砥柱铭》送拍至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被一神秘中国买家电话竞拍获得。
尽管流经国内多位大藏家之手,但《砥柱铭》在文字内容、书法作风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差别,早在乾隆时代曾经被人疑为赝品。
2004年徐传旭的《中国书法家全书·黄庭坚》中也提到,《砥柱铭》疑是伪作。2005年黄君《山谷书法钩沉录》中,“传世黄庭坚书法简表”第81号即为纸本墨迹的《砥柱铭》,他认为创作年月为“靖国元年(1101)正月”。不过在书的附表三“伪黄庭坚书法作品简表”中,第52号中提到“魏元成砥柱铭卷,海山仙馆藏真续刻,有墨迹在日本,疑是临本。”
而《砥柱铭》在北京保利以4.368亿元天价拍出后,福建泉州文物鉴定家裴光辉马上指出《砥柱铭》是赝品。他列出的8大疑点,证明这并非黄庭坚真迹,而是明末的赝品。
三大疑点
王保良提出他的三大疑问
疑点1:大书法家错别字连篇?
《砥柱铭》的照片一经公开,王保良就做了认真研究。看后,他大吃一惊:“黄庭坚与苏轼、米芾等人齐名,为啥在《砥柱铭》中写了那么多错别字?”王先生说,他从报纸上刊登的局部照片看到,砥柱铭的开头部分,80多个字,但就这短短的篇幅中出了好几个错字。
比如“祝”字,“礼”字偏旁都写成了衣字旁,比示字旁多了一点,而他家中搜集的黄庭坚作品的印刷集子,这俩字都没有出过这样的错误。此外,“桀”字左上角写成了“然”字的左上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