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道上积水也很深。记者 刘守善 摄
环卫工人在清理雨水井箅子排水。记者 韩伟杰 摄
7月6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这真是久旱逢甘霖,这场雨过后地里的庄稼仿佛一夜之间又焕发了生机。”5日,记者从济宁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4日开始降下的这场大雨,有效缓解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农田旱情。当日,济宁市防总办取消了前期发布的干旱Ⅲ级预警,并解除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记者从济宁市水文局获悉,从4日12时至5日14时,济宁市迎来了入汛以来的首场强降雨过程。全市普降大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量为74毫米。除汶上、梁山县均超过了50毫米,中区、任城降雨量甚至超过了100毫米,最大降雨点在嘉祥县仲山,降雨量为168毫米。
“这次降雨由于分布区域广,雨量大,对缓解旱情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济宁市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统计,本次强降雨过程全市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笼罩面积有9446平方公里,大于25毫米的笼罩面积有10323平方公里,济宁市折合水量8.3亿立方米,约有1.66亿立方米补给地下水。但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前期干旱时间过长,土壤缺水严重,本次降水大部分已被干旱的土壤所吸收。南四湖约有1亿方左右入湖水量,本次降雨明显改善了土壤墒情,济宁大部分地区旱情已基本解除。
“目前已进入主汛期,随着降雨量的增多还将有发生内涝的可能。”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段时间,济宁地区还将有持续降雨天气。在此市防办提醒广大农民,农田解除旱情后也不可大意,随着主汛期的来临,还要加强农田管护,避免发生内涝。(记者 李蕊 通讯员 陈国浩))
一夜之间,城区多条道路积水严重 济宁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5日凌晨,济宁城区开始出现暴雨,在改变旱情的同时,城区多条道路出现了积水情况,个别路段水深超过40cm.城区主要泄洪渠道老运河的瞬时水位上涨到35.5米,成近年来水位最高的一次。强降雨开始后,济宁市城市防汛办公室立即启动了城市防汛应急预案,至当日下午,多条道路积水情况已明显缓解。 4日上午,市城市防汛指挥部接到大到暴雨的气象预报信息,便立即启动了预警机制,将气象信息转发各县市区城防指、各成员单位及各防汛抢险队,要求排水、市政等抢险队组织好抢险设备和抢险队员,随时待命。5日凌晨1时20分,降雨量开始加大,市城防办根据雨量适时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市城防指副指挥、市住建委主任柳景武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调度巡查各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城市防汛工作情况,处理突发险情。 由于此次降雨较大,各防洪河道水位瞬间提高,致使雨水排放缓慢,造成许多路段积水严重,特别是火炬路、吴泰闸路、琵琶山路新世纪广场、运河路、共青团路等路段,积水十分严重。市城市排水管理处组织人员密切监视市区河道水位,关闭引水入城上游闸门,立即开启河道出水闸门,及时清除河道一切阻水障碍和垃圾污物,保障行洪畅通,对秀水城部分区段采取沙袋阻水的方式防汛情,对道路进行掀开雨水井箅子强排,在积水严重的区域启用应急抽水泵机加速排水,同时做好车辆和行人疏导工作。
“根据防汛应急方案,我们及时关闭了林屯节制闸,打开扬水站排水闸门,提升联络沟、顺河门节制闸,根据水位情况调整顺河门橡胶坝。”城区河道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当日凌晨开始的强降雨,让老运河的水位上升至35.5米,这也是近年来城区河道水位最高的一次。
按照城市防汛管理体制,各区(市中、任城、高新、北湖)的防汛队伍也迅速投入抢险,采取强排积水、打开闸坝等方式泄洪。据统计,7月4日14时至7月5日14时,济宁城区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局部降雨量达到138.5毫米。此次防汛抢险,市城防办共组织防汛单位出动人员300余人,抢险积水点10个。(刘守善)
济宁尚未发现地质灾害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与山东省气象局4日下午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根据未来降雨预报及前期实际降雨量分析,济宁东部等地受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报等级为三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记者5日上午咨询济宁市国土资源局获悉,在调度各县市国土分局后得知,济宁市辖区内尚未发生地质灾害。
“4日下午,我们就和各县市国土分局联系了,并要求各分局及时排查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5日上午,在与各分局联系后,未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济宁东部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发生泥石流的概率很低。
另据了解,济宁市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丘陵地带以及采煤沉陷区域,不少群众仍然受到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济宁多年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少数地方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刘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