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后,市民可获得多项医疗服务。本报记者 李倩 摄
7月11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市中区已试点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济宁市将全面推广这种服务模式。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覆盖,签约率达20%。
10日,济宁市卫生局举办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现场会。“我今年56岁,有高血压,平常经常有头晕、心慌的情况,签约后能享受哪些家庭服务?”家住枣店阁小区的山推退休职工马东英挤上前来咨询说,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她和老伴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了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并拿到一本山推社区服务中心的健康电话本,身体什么时候不舒服都可以拨打电话。
市中区卫生局局长李月兰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合理设置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一般由具有执业资格的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3人组成,每个家庭医生团队一般负责300-600户家庭,人数在2000人左右。截止目前,全区共成立了63个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目前签约的居民达4690户。
济宁市卫生局妇社科科长胡继民介绍,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覆盖,签约率达20%;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知晓率达50%。到2015年年底,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90%,签约家庭达到50%;接受服务的居民家庭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满意度达90%。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40%。
济宁市卫生局副局长时爱东表示,通过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使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山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多方面专家组成大团队
“目前我们既有家庭服务小团队,还组建了48人的家庭服务大团队,同时开设24小时健康服务热线。”山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秀平说,这个创新得益于一名患者。
近期,从北京一家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入的一位患者,他患有冠心病、膀胱癌等多种疾病。这时候,三名家庭服务小团队不能为他提供全面的服务,“他们不可能样样都精,但是48人的团队包括心脑血管、外科等方面的专家,这样就能为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了。”
签约后的居民,每人都有一本健康电话号码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位家庭医生的姓名、专业特长、电话等,可接受居民全天候的健康咨询。
“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张秀平说,他们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签约居民病情超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能力的,家庭医生团队优先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同时,上级医院也派专家长期轮流坐诊、会诊查房等业务指导,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位片医服务一片居民
统一着装、统一胸牌、统一出诊箱、统一出诊交通工具,这就是任城区金城街道(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片医”形象。作为任城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建设试点单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辖区内居民实行“包片包人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连续性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卫生服务。
“我们中心分成了8个片区网格,组建了8个分别由责任医师、社区护士、儿保医师、妇保医师自建的片医团队,为居民进行服务。”任城区金城街道(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传台说,在网格化全科医生团队服务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此外,中心还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面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倩 曾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