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济宁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济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分别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上半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牵住经济战略转型这个“牛鼻子”,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大项目突破年”、“城市建设管理年”、干部下基层进村入户、全民创业等重点工作为抓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工作取得了“质与量”的同步提升,尤其是在县域经济发展、大项目建设、全民创业、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
工业强市推动经济大发展
上半年,济宁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摆脱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在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形成系列跟进政策并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将扩大投资主攻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不失时机加快产业项目梯次推进,吸引越来越多的大项目落户济宁。
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实力强。上半年,济宁市以“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契机,引大项目,上好项目,落实强项目,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月14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在全市集中突破重大项目建设。《方案》确定的任务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800亿元,增长25%以上;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30%,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个数增长20%,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一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上半年,济宁市大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49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同比增加7个项目;10亿元以上项目53个,同比增加6个项目;2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同比增加1个项目。
大项目建设在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1-6月,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8.69亿元,占全年预算的57.9%,同比增长20.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1.03亿元,增长14.6%。通过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倍增计划”,一批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在各县市区落地生根,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实现济宁跨越崛起,基础在县域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希望在县域经济。”市委书记马平昌说,没有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全民创业方面,济宁的成绩单更是闪亮。7月17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济宁市被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标志着济宁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取得圆满成功。
创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良好创业环境的缔造。为了给全民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济宁市制定实施配套政策,营造全民创业宽松环境,制定并实施了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土地、社会保障、人才支持等八项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大力度实行准入领域、经营范围、注册条件、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和比例以及经营场所的“五个放宽”。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立项、环评、土地等问题,积极主动靠上服务。在解决资金难题方面,成立了首家由政府参股、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投资的济宁红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一期注册资本1.7亿元。同时,优化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行“一扩大、一提高、一优先”;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资金,市财政首批投入资金1000万元,优先保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根据创业者需求,提供创业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