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宪顶和奶奶相依为命。
7月23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济宁市民政局目前正在入户调查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情况。20日,记者跟随市中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走访了两名散居孤儿。尽管没有父母的宠爱,但是他们显得很懂事,也很坚强。尽管依靠补贴生活,但他们却懂得感恩。
靠补贴生活却很有爱心
20日,市中区唐口街道常户村,常宪顶今年10岁,自从父母去世后,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小宪顶是一个机灵活泼的孩子。看到工作人员进家,他叔叔、阿姨的叫个不停,而且赶紧开风扇、搬凳子。
他的奶奶谭书琴今年62岁,儿子、儿媳去世后,她把小宪顶拉扯大,“孩子年龄小,但是很懂事,我很知足。”谭书琴摸着孙子的头怜爱地说,尽管只有10岁,但是他很有爱心,曾在生活补贴中拿钱捐给汶川灾区。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常宪顶在电视上看到受灾情况,他认真地给奶奶提出了一个建议,“奶奶,不要给我买奶了,把钱捐给汶川吧。”谭书琴介绍,当时他只有6岁。对普通孩子来说,一箱奶算不了什么。而对他来说,意义真的不一样,这只有她能体会。他吃过怎样的苦,她心里最清楚。
“一岁时,他妈妈去世。6岁时,他爸爸又因车祸去世。这孩子从小就命苦。”谭书琴两眼泪汪汪地说,孙子很懂事,也很坚强。他的成绩也不错,在班里能排前10名。
爷爷和奶奶的经济并不宽裕。爷爷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奶奶患有腰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
“现在政府每个月发放600元钱生活补助费,中秋、春节还送来米、面、油,今年过年时,还给他200元的压岁钱。”小宪顶的奶奶告诉记者,光指望种地,家里的收入不高。可是,600元的生活补助帮了大忙,大部分补助费用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了。
上完技校以后好好工作
17岁的王众,是唐口街道的另一名孤儿。年轻的他,阳光、帅气。尽管只有17岁,他却显得很稳重。
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因车祸双亡。年幼的他,跟着一位堂爷爷生活。
“小时候他就很听话。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没让我操过心。”王众的堂爷爷王西坡说,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庭比较困难,他选择了一所技校,学习涂装专业。“上了两年了,还有一年,明年该毕业了。”目前,他利用暑假,在一家饭店打工。
“假期里,闲着没事,我也长大了,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王众介绍,一放假,他就到处找工作。假期里,学生找工作的特别多,他跑了好多地方,才找到工作。
“找工作挺难的,要毕业了,赶紧适应一下社会。想着这些,他坚持了下来。”王众说,他现在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负责传菜、端菜。“工作不累,还管饭,挺好的。”王众告诉记者,想体验一下,毕竟明年就要毕业了。
“这孩子想的远,选择涂装专业,就是想以后好就业。上一个差点的专科,还不如上个技校,学一门手艺实惠。”王西坡说,王众从小就跟他一块生活,有点委屈他了。
王西坡今年67岁,他患有骨质增生,平时走路有点困难,也没什么生活来源。生活补助费发放的很及时,如果没有它,他上技校不会这么顺利。
“好好学习。毕业后,好好工作,尽快独立,回报社会” 王众坦诚地说。
900多名散居孤儿,一定要保障好
“目前,全市约有900多名散居孤儿。全市的民政部门正在进行入户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孤儿补助费的使用情况,看看这部分资金有没有用于孤儿们身上。”济宁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邹谨表示,补助费有多少用于孤儿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这次调查,希望起到杠杆的作用,对抚养散居孤儿的家庭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将更多的生活补助费用于孤儿生活和教育身上。
“这些散居孤儿是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他们大部分被寄养在亲戚家中,所以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关爱。”市中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孤儿本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帮助他们,也是民政工作的重点。
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没有收入,所以孤儿补助费的落实情况,显得非常重要。落实好孤儿的生活补助,也民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每季度至少到散居孤儿家中探望一次,帮助孤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晋森 通讯员 王玉振 实习生 李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