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全市上半年金融形势分析座谈会上了解到,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56亿元,同比增长25.1%;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
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75.7亿元,比年初增加363.3亿元,增幅达13.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75.8亿元,较年初新增162.2亿元,增幅达1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同时,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全市保险行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4.07亿元,同比增长5%。上半年,新增4家市场主体。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下半年,全市各金融机构将通过获取总(分)行支持、利用信贷转让市场、盘活资金存量等方式,有效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总量保障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农业产业化、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鼓励银行充分发掘表外业务和债务融资工具的潜力,多渠道为实体经济融通资金。
我市将研究制定针对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新形势下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和优惠奖励措施,不断增加对地方发展的信贷投放总量。
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我市将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争取扩大信贷投放额度,进一步挖掘信贷资源潜力,使信贷规模发挥倍增效应,保障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
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利用相关政策和自身优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扶持和引导作用。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建立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授信模式,确保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水平。
加快村镇银行设立步伐
各金融机构将丰富营业网点,提高网点服务效率。市委、市政府将把引进金融资源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启动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加快村镇银行设立步伐,争取年内设立5至6家。
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壮大资金实力,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增强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能力。
各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发展,提升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每年要在县域内设立5家以上分支机构。部分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将服务机构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科技支行(服务中心)、文化支行(服务中心)等设立步伐,为高科技企业、文化企业融资搭建专业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