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病情复杂,花费更高,医保和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低于基层医院。患者自付费部分高,逃费风险较大。”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处主任魏震说,虽然疑虑重重,医院还是在2月份选择了皮肤科、产科等五个科室率先开展试点,为了避免风险,严格制定了具体流程。
“实施两个月后,并没有出现之前想象的恶意欠费的现象,反而还感动了那些没及时交钱的人,后来回来补交钱。”魏震说。随后,医院又更改了流程,患者入院只要出示相关的医保证明就可以了,更加方便了患者在三级医院就诊。
按照“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模式,参保或参合患者只需与医院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并将其医保证或新农合医疗证原件以及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交医院保管,就无需交纳住院押金。患者出院时支付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的部分即可。经济困难患者可与医院签订延期还款协议,两年内分期或一次性付清。
济宁市卫生局局长焦华介绍,截至今年9月24日,全市各级各类医保、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共262家已全面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累计受益人群64万人,各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资金达16.74亿元。
改革反馈:“济宁模式” 得到认可开始推广
9月26日上午,兖州市中医院院长孔庆民拿出准备好的课件,在山东省“三好一满意”活动交流会上,他将就先看病后付费与基层医改谈谈自己的感触。一周前接到邀请函后,孔庆民一直在思考,“先看病、后付费”已经推行快两年了,它到底带来了什么?
从今年3月到7月,兖州市中医院都一直处在繁忙的状态,除了前来就医的本地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到来的参观考察团以及媒体记者。“有200多家卫生系统的参观团和媒体,来自16个省、直辖市,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五六家。”现在参观考察的高潮过去了,孔庆民也可以抽出身来去其他地方学习交流一下先进经验。
2010年12月,兖州市中医院全面尝试“先看病、后付费”模式,2011年5月,这一经验在济宁市试点推广,而到了今年2月,“先看病,后付费”不仅在济宁市全面推广,也开始在全山东省的县级及县以下医院推广。孔庆民时刻关注着媒体上有关“先看病、后付费”的报道,“山东和青海是全面推广,全国一共有19个省市都在推行。”看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走“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孔庆民很高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也在想它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会有多大。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推广是好事,得到了百姓的认同。”
“医改的宗旨就是让百姓享受更好的就医体验,‘先看病、后付费’正符合这一点。百姓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度提高,加入医保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有钱没钱先看病,改善了医患关系,赢得了民众的赞同和好感。”焦华认为,“先看病、后付费”使医改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让群众对新医改成果体会得更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群众、乃至全社会对医院、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的看法。
专家观点:医疗消费理性回归 是多赢的改革模式
“先看病后付费的创新价值在于是一种支付理念改革,也是一种医疗消费的理性回归,”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妇幼卫生系主任徐凌忠认为,“先看病、后付费”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减轻了“看病贵”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推广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而这一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徐凌忠认为,这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如果覆盖面越广,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水平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二是当地居民的信用水平,即诚信度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实际支付能力也就越强,出现“恶意欠费”的现象越少,推广的可行性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