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富民强镇工作目标,开发区(大安镇)制定了“工业强镇、宜居美镇、和谐兴镇”的工作定位,实施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措施,进而推动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力促项目招商上水平,实现工业强镇新突破。突出招大引强抓招商,健全完善项目进区论证指导、重大项目专家评审、进区项目现场勘察、项目配套征询制度,强化配合,严格把关,杜绝低水平项目入区建设;高起点策划招商专案,深化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大型央企及民营巨头的对接合作,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突出提质增效抓项目,按照“大项目突破年”活动的部署要求,强势推进总投资216亿元的29个投资过亿元项目;依托产业发展规划,新上项目一律按产业分区分类入园、集群发展,严格实行指挥部会战、分工包保、定期调度、跟踪督查机制,确保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局面。今年1—8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08.7亿元、利税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27.3%;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增长26.5%,占全年任务的7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49.2%,占全年任务的102.9%。突出多元培植抓企业,以“三创工程”为抓手,按照“强方阵、育品牌”的思路,加快建立企业“动态管理、梯次跟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20家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和10家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梯次跟进、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企业群体。
力推三农工作上台阶,构建宜居美镇新风貌。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契机,成立了会长指挥部,健全了相关制度,严格工作措施,狠抓资金监管,有效确保了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稳步启动。实施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组织农技专家制定了《2012年春季麦田管理基础意见》,讲解春季麦田管理形势和防范措施,积极指导群众解决麦田管理工作实际问题;指导组织开展了“小工程土豆”5000亩和山药沟壕挖掘6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增收致富打好基础;开展了多次流动培训交流会,着力提升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兖州市率先完成了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对涉及6000多户群众的21个村的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涉及9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依托五证、大丰、玉丰、国丰等重点农机制造企业,加强以大型复式机械为主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依托益海、白象、华龙食品企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订单式、产业化经营,为周边农民增加收益;积极壮大现代农业,发展10万亩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蔬菜基地、中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和畜禽规模养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空间。
推进城镇建设上档次,打造和谐兴镇新亮点。以镇驻地中心服务带和“大安—山拖”服务带建设为依托,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大安镇新型乡镇总体规划》,构筑了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6亿元实施了水、电、气、暖、路和绿化、亮化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了大型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完善了供电线路,完成了近20条50公里镇区主干道路及25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工程,形成了以铁路、国道、省道与镇内主干路网相衔接的路网体系。积极实施村中道路硬化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确保了22条路面硬化任务有序推进。稳步推进社区建设,截止目前,已开建6个社区,启动社区村26个,共开工建设各类楼房183栋,住宅楼171栋,商贸楼6栋、服务中心楼4处,老年公寓2栋,文体广场4处;实现上房约960多户,拆旧500余户,拆旧面积约700亩。持续优化城镇环境,组织执法大队、工商、环卫等部门,加强镇驻地附近谷村、前官、石马等文明集兖州市创建进度,并针对主干道车辆乱停乱放、店外经营、乱摆乱卖、占道经营等现在进行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在投资300多万元构建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分管领导包管区、包村干部包路段、支部书记包村、小组长包村中道路的“四级包保责任制”,健全完善了奖惩机制,巩固了环境整治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