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后,学校文化的引领很重要,图为十五中东校区的文化墙。 记者 张晓科 摄
刚刚挂牌的济宁十五中国际交流中心。 记者 张晓科 摄
10月19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18日上午,在济宁十五中东校区(原十六中),全市中小学首个国际交流中心在这里挂牌。这也显示出十五中与十六中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作为教育资源整合的十五中,近期吸引了社会各界诸多的目光。从8月11日至今,两校合并已俩月有余,从教学到管理,从硬件完善和师生面貌,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国际交流中心专门设在东校区
18日上午,济宁十五中东校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港秦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将于十五中联合设立国际交流中心,而总部就设在刚刚合并过来的东校区。基金会将适时协助十五中学生分层次开展各种境外交流活动,如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资助青年教师赴境外培训,筹办面向全市招生的国际实验班。
“把国际交流中心设在东校区,一是因为这里比总校的校舍更宽裕,也是对东校区的一种倾斜。”在十五中校长李敬东的眼里,两个校区都是属于同一个集体,通过总校的资源引领东校区,推进两个校区的均衡。
“作为十五中,学校管理及社会声誉一直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学校如何在文化发展上进一步挖潜与提升,在质量与管理的内涵发展、品牌发展上进一步突破,在学生质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深层发展上更有所作为,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与徘徊。”李敬东坦言,成立国际交流中心,让学校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土壤中,进一步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质量,把素质教育发展推向深入,从而带动一方教育发展。
在城区东部“复制”一个十五中
18日上午7点40分,济宁十五中东校区,像往常一样,教学楼内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在楼道里,偶尔有值日的同学走过,初一新生身上的校服与高年级学生略有不同。在这里,除了人少些,跟总校并无不同。
在东校区,刚刚下课的初一语文老师王波回到办公室稍作休息,十分钟后,准备去另一个班级上下一堂课。合校之后,刚刚带完毕业班的王波被学校派到东校区执教,和他一起过来的还有十多位同事,其中多是经验丰富和教学突出的骨干教师。
王波告诉记者,由于生源质量和数量的现实条件,教学方法上有些微调,但是教学管理上都是一样的,特别是集体备课,东西校区同一年级组的交流非常多,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教学质量提升也很明显。
课间,十五中办公室主任岳大庆带着红色的值勤袖标,在东校区的教学楼巡视着。他告诉记者,平时,他都在总校办公,每周都要轮班到东校区值勤,而像他一样,学校一些负责人每周都是如此。“主要是保证安全,强化管理,从上午进校到放学,管理方式和手段与总校没有区别。”岳大庆说。
潜移默化中对自己要求更严格
去年来十六中任教的英语老师刘老师告诉记者,原来,学校要求上午7点20分之前,老师们虽然会按点来,但是也不会提早太多来,而现在,基本不到7点就到校了,到自己带的班里,等待学生的到来。现在她自己明显感觉到,工作更积极了,虽然学校领导也没有整天强调纪律,但是,感觉合校之后,自己是十五中的教师了,潜移默化之间,觉得自己肩上的压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了。
徐福荣是东校区初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中考的压力,让她比原来要付出的努力更多。徐福荣告诉记者,希望中考能考个好成绩。别人问她是哪个学校的,她都会说,“原来的十六中,现在的十五中,我们在东校区。”徐福荣坦言,合校之后,感觉挺自豪的,现在校舍是新的,享受的教育资源也跟十五中西校区一样,不考出个好成绩,真是对不起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