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21日专电题:“救助指数”彰显政府人本精神
新华社记者侯严峰、钱荣
如今,“救助指数”已成为济南市历城区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城乡“阳光民生”救助体系的科学依据,社会救助程序自此由封闭运作转向公开透明。
历城区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但由于救助职能分散,救助信息不共享,救助标准不统一,社会救助很难做到公开、公正。和其他地方相似,“政府花了钱,百姓不‘买账’”的情况,在这个区也时有所见。
为此,历城区因地制宜,将分散在民政、慈善、残联等20个部门的救助服务归口,实行统一管理,形成覆盖街镇、村居的三级救助网络,实行救助计划统一报送、救助对象统一出处、救助标准统一发布、救助信息统一汇总,实现了阳光救助全覆盖。
社会救助与困难群众息息相关,公开、公正是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历城区把各级救助中心统称为“阳光民生”,就是把社会救助资源置放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自觉接受监督。在历城区,所有困难户的救助都要经过村镇两级审核申报,民政、残联等部门逐户核实,镇会同村两委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还要通过“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网向社会公开,确保困难群众救助“一个都不能少”。
“救助指数”使救助工作实现了科学化,数字化技术使传统的“人情救助”成为历史。历城区救助信息系统对辖区内困难家庭成员基本信息了如指掌,根据困难家庭收入、医疗支出、教育和养老负担等因素,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医疗、住房、教育、养老、就业等十大类需救助指数,并依此对所有困难家庭排名。谁家最困难,谁家急用钱,在这里一目了然。
“救助指数”体现的人本精神,说到底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转变政府服务功能。如今,历城区实施社会救助不必再给街镇、村居定名额、下任务,只需登录“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输入救助条件等选项,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实现了社会救助的科学化管理。
实际上,“救助指数”就是“民生指数”。依托“阳光民生”救助信息数据库,历城区实施了阳光助学、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养老服务、民生安居、应急救助等六大民生救助工程。“平日恒温、节日添暖、四季如春”的常态化救助帮困机制,让民生救助的阳光普洒在每个困难群众身上。(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