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带着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省直25个部门选派的66位 “第一书记”来到德州市的宁津、齐河、平原、武城、夏津、庆云6个县,开展贫困村帮扶工作。如今半年过去了,他们扎根农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帮着群众奔富路,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视群众为亲人,倾力解民忧从繁华的省城到偏远的乡村,这66位“第一书记”看到的不仅是贫困村的落后,还有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怎样实现三年改貌?怎样才能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他们的心里压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驻夏津县新盛店镇张石庄社区 “第一书记”曹国平说:“当看到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时,我心里十分酸楚,我想为这些花朵的明天做些事! ”他四处求援,很快就为学校筹集到价值10万元的电脑和学习用品,建成了全镇第一处高标准多媒体教室。
作为选派单位,省政府法制办、省商务厅帮助“第一书记”所驻村建设小学、幼儿园、修路修桥。省住建厅筹集资金,对帮扶村全部街巷实施硬化,修建混凝土路、砖铺路7公里,修通排水沟3.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40余盏。省国税局争取资金200余万元,帮助建设道路、新修桥梁,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省交通厅港航局联合省交通医院,组织专家到村义诊。
用省直驻德州“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书记孙成文的话说:“驻村帮扶是一份 ‘感情活’,既要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感情,更要带着对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真心为老百姓办些事。 ”在这半年中,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感情,才会有这样的感人场景:村里94岁老人生病,57岁的“第一书记”马德民背着她到医院做检查;涵洞漏水,“第一书记”张春雷第一个跳到水中去封堵;大雨来临,“第一书记”曹国平背着80岁的村民张景亭转移至安全地带。
把驻村当事业,全力谋发展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要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早日致富,这是每一位“第一书记”的共识。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搜集信息,积极为帮扶村发展出点子、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当看到张培元村那沟壑纵横的土地时,孙成文感慨了:“这地怎么种?别说现代农业了,就是一般的机械化都无法实现。老百姓怎样在这样的土地里刨金?”他决心要啃下土地治理这块硬骨头,通过一次次跑省直有关部门,终于争取到总投资1269.5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新增耕地500亩,农民人均增收近2400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