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生活有人照顾,生病能及时治,过得要比家里舒坦。”11月15日,记者来到山东省兖州市乐龄福院时,年过七旬的邵大娘正在活动大厅和几位老人看电视拉呱。说起近况,邵大娘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以山东省兖州市铁路医院为依托,为不同层次的老人提供集休养、养生、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这是乐龄福院成立以来的设想。自2009年7月投入运营以来,“医院式养老”这一模式,颇受生活半自理、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老年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认可。
然而,在享有医院得天独厚的医护资源的同时,这一养老机构同样面临尴尬。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一线护工难招,人员储备不足也成其发展的“绊脚石”。
九成为失能老人
走进乐龄福院,干净整洁的房间内,有线电视、智能呼叫系统等内部服务设施齐全,午后时间,老人们大多在活动大厅休闲。
“我们这里现在住了40多位老人,九成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护士长谢昕介绍,该院除配备有10多人的护工队伍外,还有8名专业护士和一名医生作为“固定班底”,为老人提供保健康复医疗服务。
记者发现,除了硬件配备按养老院规范建设,在“软件”服务方面,医院背景有着诸多体现。“每天早上和下午医生都会定时查房,护士要盯着生病的老人吃药,早晚两班人马交接班,也都是按医院标准来。”护士长王芳介绍,通常早上六点半,护工会帮老人洗漱,到七点左右统一吃早餐,晚上还会给老人进行泡脚等晚间护理。
据山东省兖州市铁路医院分管乐龄福院的副院长关中宪介绍,基于这样对老人生活的照顾和病症的治疗服务,该院养老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院”,并可在医院实现大病优先转诊治疗。目前,依托医院养老的探索已经积攒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不仅在当地受关注,还有滕州、宁阳等地的一些老人慕名而来。
由按程序办到以老人为中心
为搭建好这一养老服务新平台,早在2008年酝酿建设之初,山东省兖州市铁路医院就派出资深医护人员外出取经。“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让我印象深刻。”说起外出学习经历,谢昕表示,由一名普通医护人员,转而在养老服务机构工作,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1992年开始在山东省兖州市铁路医院工作的谢昕,从事医护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在她看来,这几年为老人服务的工作比以前明显“吃力”。她举例说,以前在医院科室,护理病人都按程序办,像吃药打针到点去就行,不用太费心;但现在规矩就不一样了:为老人服务,得依他们的脾气性格,同样是打针吃药要是老人不配合,就得慢慢哄服帖了才行。
除了康复服务,乐龄福院还通过营养配餐,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合理的膳食。“下午有水果,晚上有睡前牛奶。”王芳说,一周内每天都有不同的菜谱,实行循环营养食谱,也是考虑到老人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的需要。
一线护工紧缺
除了医生和护士归医院管理外,该院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构。然而,运转三年多来,让关中宪颇为不解的是:明明作为养老服务机构,却无法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别说享受民间养老机构本该有的床位补贴了,就连水电暖等费用都按医院标准来收,并没有优惠。”
此外,该院目前面临的另一难题则是一线护工断层,人员储备不足。“目前10多位护工中,年纪最大的46岁,最小的也30多岁,女性居多。”谢昕说,虽然目前该院对护工的福利待遇标准定得并不低,但很多人还是出于对养老护理这一服务的成见,对这样的岗位并不认可。如今,该院不光护工招人难、也存在留人难题。
“通常我们筛选后还会与卫校合作进行两三个月的岗前培训,教他们护理技巧,同时还需要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认证。”谢昕介绍,目前如果有人离岗,现招人员补充就需要时间,因此,她建议,能否有一个相关的养老服务人才储备库,像一些养老服务机构需要人手时,可以直接过去选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