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的背后
来源:山东卫视 《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12月1日讯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宣布,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8%,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山东农业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
在这次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省农科院的赵振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能让他拿到这个最高奖,是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培育的济麦系列新品种,尤其是“济麦22”,亩产高达789.9公斤,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三项“全国之最”。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多年来,山东农科院作为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一直把农作物新品种的繁育作为主攻方向,每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新品种就有30多个,多数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民的当家品种。为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山东省农科院还建起了国内规模最大,保存种类最全的省级农业生物资源库。在这一个个小抽屉里存放的种子,比黄金还要贵,被专家称为创新源,有了它,新品种才会生根发芽。目前,在这个资源库里,共存放着六十多种作物类型,一万多份种质资源。
为有效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2010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围绕这个产业,打破单位限制,根据产业的需求发展设岗定位,实现从源头到产品再到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农业体系。目前,全省已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成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生猪、羊、刺参等9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
依靠科技,山东在耕地面积减少200多万亩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了18.5%。特别是粮食生产,预计今年可达905亿斤,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省份。“菜篮子”实现了产量不断增加,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出口连续十二年“领跑”全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