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何时休
来源:山东卫视《调查》
齐鲁网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调查》栏目报道,今天是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在我国,很多行人的时间观念有时候很奇怪,平时走路也许还没那么着急,但是面对红绿灯时,却总是急不可耐,分秒耽搁不得,甚至要去闯红灯过马路。有人说,想知道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的久不久,就看他学没学会过马路闯红灯就行了。网友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式过马路”,也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公安部近日已经展开行动,专项整治“中国式过马路”.我们今天就来看记者对“中国式过马路”的调查。 通过记者采访,不难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确实存在已久,随大流闯红灯者大有人在,此外总是有人等不了最后几秒要提前穿行,翻越护栏、破坏路障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有天桥和地下通道也不走,只要路面上车流暂时中断,哪怕是面对红灯,一些行人也是勇往直前,信号灯形同虚设。这些都是中国式过马路。 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227起,造成798人死亡;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换一个角度,从机动车驾驶员的角度看行人违章引发的交通事故。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行人从公交车车头突然窜出,由于公交车遮挡,后车无法看见横穿马路的行人,导致躲避不及。二是等待通行的车辆会遮挡行人,通行方向的车辆很容易与突然窜出的行人相撞。三是路口处,有路旁建筑物遮挡,如果车辆没有减速慢行,很容易就会撞上路口突然窜出的行人或自行车。 中国式过马路是有多么危险!抱着侥幸心理又是有多么可怕?我们每一次的闯红灯其实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在拿自己的生命赌博!既然所有人都知道危险,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中国式”的过马路呢?仅仅是因为人们安全意识淡薄,素质不高吗?我们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以前但凡有发生闯红灯的行为,总有人习惯性的归结为素质低下,不可否认,无论什么时候闯红灯都是不对的,大都根源于安全意识薄弱以及法不责众的心理。但一句素质差难以盖棺定论,当中国式过马路被看作是交通的毒瘤,我们更应该深层次的剖析,一个城市的道路建设枢纽是否人性化了。 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的门口,见到在这条人行道上,来来回回有很多闯红灯的人们,他们大部分的人认为这里是学校门口,可能机动车辆会比较少,但是大家看到了这里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是比较密集的,其中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红绿灯。据记者观察,这个路口的信号灯杆位置比较隐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信号灯杆的存在。据了解,公安部交管局针对“信号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复排查发现,红绿灯在排列,位置,标志,配时等多方面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交警大队告诉记者,在配时上,红绿灯的设计倒是满足了机动车的各种需求,但分配给行人的通行时间,却少之又少。在德国,马路上行人等待红灯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0秒,英国是45秒,这是当地学者专门研究了人们的忍耐时间后制定的。中国人又能忍耐多久呢?在咱们这红灯等待时间却常常要挑战人们的极限,交通灯普遍要等待100秒,在上海甚至还有三分钟的“神灯”,同济大学中德交通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此时间限值,行人过马路的情况将“不受控制”.交通信号等设置的不合理,这就导致行人等待时间大大超过了耐受的极限。 行人路权缺乏保障,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近些年来,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交通运行的高效率,在中国式路权分配当中,就始终过分偏向于机动车,而行人和自行车,公交车的路权却被严重地挤压,你看在空间上,小汽车占据了交通干道,行人和自行车不仅无权占据主干道,在辅路上也被挤压到了最低的限度。路权分配的不合理、不平衡,会导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互相抢道,不仅道路畅通受到影响,连道路安全也成为隐忧。 可喜的是,这些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也表现出国人思想意识上的一大进步,说明今天的社会开始反思这些弊端,思考怎样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改然后知不足,社会和谐也由此而开始。 从小处着眼,中国式过马路是国民素质的一面镜子,大处着眼,它反映着城市发展中交通资源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当然,闯红灯是错误的。交通信号是无声的法律,无论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只要使用公共道路,就必须遵守规则。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客观原因,并不是要为这种错误行为找借口,让更多的人“心安理得”地闯红灯,而是要从中寻找减少这种不文明现象的办法。中国式过马路该如何遏制呢?这场激烈的讨论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反思呢?我们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在客观的管理上,为了遏制闯红灯的行为,早在2008年,南京就想了一种办法:一些主要路口随处可见曝光台,工作人员会把闯红灯行人的照片拍下来曝光,再选一部分照片登报纸。现代快报就曾经多次曝光这种闯红灯的违法行为。曝光效果还不错,但实行一年左右后取消了,主要原因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大。近日,石家庄市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不闯红灯、做文明有礼石家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规定,对小路口闯红灯的行人,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对大路口群体闯红灯的行人,将处罚前三名。但这项规定刚一出台便引发了大量质疑,全都闯了红灯,凭什么只处罚前三名,这显然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性原则。而且与处罚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相比,处罚行人要困难很多。从执法成本的角度来说,与其在各个路口“围追堵截”,不如反思道路规划的不合理之处,合理分配路权,改善行人的通行状况,让更多人“不需要”闯红灯。在改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再进行劝导或处罚,也能让人心服口服。 为了缓解人车路的矛盾,有关部门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比如通过改善地方交通信号的设置,让其更加科学合理。针对信号灯杆配置不合理的,公安部交管部门共派出9个工作组赴25个重点城市开展指导检查。据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交管部门共排查交通信号灯99372组,使得一批交通信号指示不明,影响交通参与者识别的问题得到纠正。此外,提高见警率也是有效手段。 最近,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天目西路梅园路路口,过往司机和市民惊奇地发现,在人行横道线两端,两位交通协管员拉起一根绳子,阻止行人乱穿马路。同时,在行人信号灯放行时,有专门的志愿者跟随过街人群,手举“文明行车 行人先行”的宣传牌,提醒转弯车辆停车让行。交警部门拿出“拉绳子”“举牌子”的办法,更多的是一种换位体验,一方面让公交、出租、环卫等车辆单位的驾驶员作为志愿者,举牌随行人过马路,体会“行路难”;另一方面也让行人明白,过马路时你是“行人”,乘上公交车或自驾车,你又转换成了“乘客”和“司机”,角色互换,互相体谅,文明由此传递。此外,还有让志愿者体验做协警。 除了安排交通文明倡导志愿者,在各路口劝阻行人和非机动车,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信号灯语音提示器“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 ,经过志愿者劝导之后,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比例下降了九成,而在安装有语音提示器的路口,闯红灯的行人数量也下降了三分之二,效果很明显。“这两种方式以劝导和提示为主,不引发市民的抵触情绪。但是就是又一些人不服软。 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前提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由此而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否能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过马路“那群人中的一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