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生态”是大自然赐予泗水最好的礼物,对于这份“天意”,泗水倍感珍惜,他们不仅将一切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产业项目“拒之门外”,而且从2001年便着手规划开发当地旅游资源,近几年更是将发展旅游业列为“生态立县”和建设文化生态旅游新高地的重要内容,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为产业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泗水提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旅游产品丰富、行业服务规范、环境舒适优美的“山东旅游强县”的目标。近日,山东旅游强县工作验收组来到泗水,检查督导旅游强县的创建工作,点明了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反馈意见,这为泗水旅游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泉乡”揽客忙
11月27日,记者走进了位于泗张镇的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这里群山环绕、植物依旧茂盛,是北方极为少见的集湖水、缓坡、浅丘、山峦、密林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观区。据了解,该项目于今年4月开园,是由山东迪尔集团投资7亿元打造,目前,正在进行一期建设的收尾阶段。
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只是泗水旅游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依托优势资源,泗水目前拥有40余处旅游景区(点)和乡村旅游接待场所,小到农家乐餐馆大到4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产品集群优势逐步显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旅游景区(点)在短短八天就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37%;营业收入达362万元,同比增长42%。
“目前,我们正以创建旅游强县为抓手,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鲁西南生态旅游目的地。”泗水县旅游局副局长翟伟向记者介绍,“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泗水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小有成就,形成了泉林泉群、西侯幽谷等景区集群。2011年,泗水县共接待游人208.6万人次,收入15.97亿元,占整个GDP比重的15.49%。“可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我们县支柱产业之一。”
翟伟也表示,为了进一步打响“生态泗水”的旅游品牌,今年“五一”前后,泗水又推出了精品线路一日游、两日游等旅游产品,与日照、枣庄、临沂、曲阜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各大景区合作,提高自身知名度。“京沪高铁开通后,我们就与曲阜方面合作,推出了‘曲阜-泗水’两日游,本身景区之间就有地缘上的优势,这样就把很多奔着‘三孔’来的游客,顺道也吸引来了泗水。”另外,“枣庄-泗水”三日游路线目前也已经策划出炉,预计明年就能推出。
发展问题依旧不少
旅游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收益慢等特点,“不断加大投入”对当地而言无疑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可如果停止投入则会使建设中的旅游项目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为了解此难题,泗水巧借外力,选择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旅游。“但由于投资主体和企业思路的不同,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翟伟忧心忡忡地说。
2005年,西侯幽谷景区项目开工建设,由于项目太大,全面铺开后,建设速度不能及时跟进,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且不说,人性化服务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游客来到当地的个别景区后连个厕所都找不到,车辆乱停乱放没有秩序,项目建设时间已经拉得很长,各项服务配套还滞后,不应该!”翟伟说。
翟伟认为,现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多采取政府与企业结合的方式,但是如果完全依靠企业,企业自身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往往导致项目建设缓慢、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产生,难以形成好的旅游产品。“而在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方面,旅游部门只是业务管理部门,协调管理方面能力有限。”
另外,在“山东旅游强县”工作验收组针对在泗水调研情况所形成的反馈意见中,验收组结合泗水旅游总收入、年接待游客人次、年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等多项数据分析认为:泗水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投入大,产出少,投入产出比偏低;从资料审查的情况来看,泗水尚未召开过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或旅游发展大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占GDP比重偏低,县直部门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较少,力度不大,旅游部门在城市规划和旅游项目立项、规划等方面发言权较小;在市场营销方面,泗水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为:地接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成熟度不高,营销力度和市场影响力较小,经济效益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