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亮点: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挑大梁
“创森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产业体系建设、森林文化体系建设以及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其中,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
按照“规划”,对中心城市森林建设,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河道整治、道路建设中,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文化引领为指导原则,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园、区级公园、山体公园、街头和社区游园及各类附属绿地;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形成生态良好、结构合理、宜业宜居的城市绿地系统。“创森”期间,济南市规划增加绿地面积3385.8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
次中心城市森林建设,章丘市城区和平阴、济阳和商河县城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和街区空地,以及城市主干道路和环城道路进行植树美化,通过城市立体绿化、立面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面积。到规划期末,济南市次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33%以上;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园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村镇森林建设,主要通过乡镇驻地森林建设,围村林、村庄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全面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到规划期末,济南市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300个绿化模范村(居)、20个绿化模范乡镇(街道),形成稳定的农业生态屏障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按照“规划”,南部山区营造林工程,主要包括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地保护。到规划期末,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水源地水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工农业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或Ⅴ类标准以上,达标率100%。
重点风沙区治理造林6666.67公顷
北部平原风沙治理工程,主要指在章丘市北部平原地区、历城区北部平原地区、天桥区、槐荫区、济阳县和商河县的重点风沙治理范围内,采取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防风固沙,形成北部平原生态屏障。到规划期末,济南市新建林网4万公顷,完善林网1.67万公顷,基本形成稳定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实现林茂粮丰。重点风沙区治理造林6666.67公顷,形成城区北部防御风沙屏障,有效控制风沙危害。
水系水岸绿化率达到80%以上
水系生态绿化工程方面,规划对济南市目前尚未绿化的水系周边宜林地进行绿化,主要包括沿南水北调明渠、4条引黄干渠、16条主要河流两侧及54处水源地、13处湖泊水库的周边区域。到规划期末济南市水系水岸绿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水系绿化体系。
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
绿色通道工程方面,绿化重点主要是新建铁路和高速公路、部分改造国省道、未绿化达标的县乡道路。规划在道路两侧区域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建设绿色通道和道路景观节点,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进程。规划期间,济南市共计绿化里程3689.40公里,折合面积7649.10公顷,使全市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
湿地保护率达到65%以上
按照“规划”,在黄河沿岸地区、低洼滞洪区、水库、河道和湖泊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和恢复现有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到规划期末,济南,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生态修复30座主要破损山体
破损山体治理工程方面,到规划期末,对规划的30座主要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济南市共治理面积226.67公顷,恢复山体生态功能,完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形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