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已经持续多日,天气现象变身“事件”,事关天气条件,事关大气污染,事关环境保护,雾霾席卷半个中国的原因似乎有些复杂。然而,面对肆虐的雾霾,面对身体健康承受的威胁和生活秩序遭受的冲击,除了翘首企盼冷空气快点到来之外,我们的心头还有诸多疑问,倘若得不到解答,纵然冷风吹去了雾霾,我们心头的雾霾也依然挥之不去。
□本报评论员 邱建国
1公务车限行,济南不需要?
截至14日,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连续5天严重超标,北京市交管局及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污染日将停驶30%的公车,且停驶的公车车牌号码已经进入交通局系统。
无独有偶,为应对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河北省石家庄市13日出台的9条措施中也包括市属机关和事业单位30%的公务车停用。
公务车停驶,是为节能减排做表率,为驱散雾霾做贡献,值得赞许,相信不会有人觉得这种做法是默认公务车是导致污染的“主力军”之一,不会认为这是在作秀。
我们关注的,是空气污染的程度和公车停驶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应该停用公车?
面对最近如此严重的空气质量,济南需不需要也借鉴外地经验,采取公务车限行这样的举措,该由谁来作出这样的决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作出这样的决策?雾霾肆虐多日,医院里病患激增,老百姓苦不堪言,怎么办?
2机动车要不要临时单双号限行?
遇到雾霾天气,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这是目前还停留在“专家建议”阶段的一项措施,之所以没有得到实施,似乎有很多难言之隐,比如社会动员和监管成本,比如多城联动机制的协调,比如对不理解情绪的应对。
我们所见的单双号限行,基本上都与大型运动会联系在一起,比如奥运会、全运会和大运会,限行的目的,除了保证部分车辆的通行权之外,本身也有降低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考虑,既然如此,空气严重污染时是否可以考虑私家车限行?全体市民的健康与大型运动会的举办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在乎的是外界评价的“面子”还是关乎民生的“里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面子工程”还是“民心工程”?
雾霾天气下开着车大骂空气污染,这是一种绝妙的讽刺,我们无法苛求个人环保意识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却可以以制度的形式引导公众的行为,当然,前提是把百姓的切身利益看得比举办一次大型运动会更加重要。
3卫生部门能否提供“健康指南”?
连日重度污染,只见气象部门不断发布预警,却不见卫生部门发布任何应对指南,除了大雾预警提到的减少外出和出门戴口罩之外,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一层口罩,能否杜绝雾霾中的致病成分侵入我们的身体?
医院里的患者增加了,我们很为自己的健康担忧;专家解读什么样的口罩才有用,我们认认真真照着做;媒体建议老人孩子尽量减少外出,我们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碎片式的信息确实帮助了我们,却也让我们觉得凌乱,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权威而且全面的“济南版雾霾天生活指南”,甚至可以说是“雾霾天生存指南”,遗憾的是,至今没有。
污染的是空气,这决定了所有人都无处可逃,不得不上班,不得不出门,不得不呼吸,谁能体会我们鼻子发酸嗓子发痒满嘴牙碜心中忐忑的痛苦?谁能指出一条道路,让我们走出“迷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