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夯实活动主阵地。把文化阵地建设与提升纳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人员经费,建设起符合省一类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同时挂牌图书馆分馆和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33个行政村(社区)的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设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覆盖率达100%,做到了村村都有文化阵地,为农民群众搭建起享受文化权益的良好平台。
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村庄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27支,发展队员300余人。成立“文化服务志愿者队”,组织大学生村官兼任“文化辅导员”,每个村都有了“文化管理员”。探索在村与村之间建立“文化结对”关系,经常举办文体联谊活动,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育文化”转变。
因才适用促进管理组织化。对乡村文化精英着力加以培养和提升,引导其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开展读书学习、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活动。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作用,发动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组织退休教师担任指导员,在农家书屋辅导读书看报;组织青少年行动起来,对农家书屋进行管理维护;组织妇女发挥“半边天”作用,开展文明礼仪、卫生宣传等活动,做到农村文化活动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带。
围绕需求找准群众兴趣点。深入基层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参与性强、层次较高的“求知求富求美”文化活动。根据群众需求,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等科普类图书和文学、历史类经典图书充实农家书屋;与妇联、卫生、农业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卫生保健、文明礼仪知识培训活动;举办农民书法展赛、摄影大赛、文艺汇演,为农民群众搭建起展示自我的“星光大道”;坚持每场演出说当地人、唱当地事的原创节目占一定比重,并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知识,深受群众欢迎。(阅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