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防化和抗震救灾实力到底多强?
据《南方周末》报道,从装备来看,参观过防化学校和防化部队的沈克尼感受颇深:其抗震救灾用的破拆、搜救工具装备到中队(连)、小队(排)、分队(班)。
“80人的中队装备有搜索音响探知器、伸缩梯、万能搬送具、瓦斯探测器、构造物探知器等;25人的小队装备有:小型削岩机、背负式灭火器、吊钩和钢索、作业照明具、救助诱导棒等;而10人的分队则有电锯、多用组合式破拆工具、液压千斤顶、便携医药箱等。连以下步兵分队平时即有救灾的装具和能力。”
沈克尼判断,“驻仙台的东北方面队直属的第2设施团即工兵团,应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其装备坑道掘进等大型设备、反水雷布设装备。另还有驻霞目的东北方面航空运输队,该队曾配合陆上自卫队、海上保安厅、消防、警察进行过救灾运输演练。这些部队在灾害发生后,在自救的同时,可第一时间就近救援受灾民众。”
但是日本自卫队在这次救灾中,也有被媒体所诟病的一面。
3月15日,领导自卫队的首相菅直人要求自卫队出动直升机参加核电站的灭火工作,遭到担忧核辐射的自卫队的拒绝,自卫队的这一表现,遭到了日本舆论的批评。
美军救灾:携带武器装备
“军方的作用在于,以它特有的能力和强大的实力提供及时的救援,挽救生命。”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托马斯·法戈海军上将概括了美军的除战争外另一个使命。
早在1974年,美国就制定了《斯坦福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案》,规定了12个领域的联邦应急计划。
美国国会在2000年10月30日修订的《美国联邦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第34条中规定,当遇到重大灾难时,总统可以命令所有联邦机构,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利用包括补给在内的各种资源来支援各州和地方政府的救援活动。这其中包括动员集结运输等问题。
据军事评论人士分析,基于军队所承担的职责不同,西方军队进入灾区不可能太快。实际上,美国军队在救援活动中不起主导作用,因为西方有众多专业的配备齐全的民间救援组织,军队主要承担的是交通运输,燃料供给,维护秩序,所以美军参与救灾是需要携带枪支的。
美国军队参与救灾的行动也非常多。美军提供救灾援助的一个杰出例子是,199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在完成“沙漠风暴”行动归国途中掉头,前往遭受台风袭击、遇难人数超过13万的孟加拉国救灾。此次行动计划实实在在是在海军陆战队奔赴孟加拉湾提供紧急救援的途中完成的。这次行动被国际社会视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千上万孟加拉人的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尽管救灾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美国军事规划人员已开始同国务院、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其他合作夥伴共同研究如何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更好地开展救灾行动。从那以后,太平洋司令部对建立灾难救援能力予以高度重视,纳入了其军事规划增援小组项目。该项目培养了一批惯于通过多国合作应对灾难危机的专业人员。
美国军队灾难救援另一个杰出的例子是在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地震海啸救援行动。这场灾难波及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11个国家,造成约30万人死亡或失踪,另有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灾情十分惨重,许多国家参与了救灾,美国军队是其中的一支救援力量。
在海啸灾难发生的数小时内,远在还没有任何政府正式提出援助请求之前,美国军舰便接到进驻当地海域的命令,以便在一旦收到请求时奔赴灾区。美国海军P-3“猎户座”侦察机开始执行灾区飞行任务,协助搜索救灾,评估受灾范围。
在救灾高潮时期,美军派往海啸各重灾区的人员总共大约16000名,并且派遣了100多架飞机和20多艘舰艇。包括一个航母战群、一支海军陆战队两栖舰战群、以及“仁慈号”医护舰,这艘舰艇在海军主力救灾部队撤离后仍留在灾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