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振华 韩丽丽
“建好排水沟只是解决村里排水的问题,下步我们还要帮助村里进行农田灌溉设施建设,解决大洼村耕地浇水的难题。”在驻村工作观摩交流会上,“第一书记”宫凯的发言和村里的“水”较上了劲。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兖州市围绕“访民交心、惠民直通、利民解困、富民强村”活动主题,引导下派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机关干部与广大群众连心一家亲的良好局面。4月1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兖州市委书记张玉华署名文章《“干部联户”架起党群连心桥》,提升了兖州市“干部联户、党群连心”活动的理论高度和整体水平。
“访民交心”心连心
“邢叔叔不光给我买了崭新的学习用具,周末还经常给我辅导功课呢!”前海村正上三年级的臧蒙恩小朋友高兴地说。原来兖州市计生局驻颜店镇前海村“第一书记”邢庆栋,在走访中了解到臧蒙恩是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都在江苏打工。邢庆栋就将臧蒙恩作为自己的重点联系对象,不光为其购买了学习用具,还经常给他辅导功课。“驻村入户就是要和群众交心,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点事。”邢庆栋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团兖州市委丁玲的《怀揣四颗心 真心走基层》、兖州市物价局陈萌的《入村记》等文章的点点滴滴都透露折射出干部在基层与群众打交道的真诚、热忱和执着;另一方面,群众的朴实、勤劳和乐观也深深影响打动着他们,激发了他们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无限动力。活动开展以来,兖州市在“交心连心”上做实文章,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组织开展了“优秀教师牵手留守儿童”、“保健医生进农户”等活动。在选派工作组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1千余名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千余名医务人员驻村担任保健医生。广大下派干部将“访民交心”做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深入农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听农家话、干农家活、解农家难。目前,覆盖全兖州市437个村(社区)的4000余名下派干部共走访6万余户,撰写调研报告1000余篇,收集群众意见2千余条,化解矛盾纠纷4百余件。
“惠民直通”便民生
“我们驻村就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给村民们多办点实事,多解决点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济宁残联驻村“第一书记”赵振国如是说。6月3日,“助残惠残捐赠仪式”在新兖镇沈官屯村举行,赵振国亲自将轮椅送到重度残疾人家中。残联驻村工作组发挥单位优势,为12个村的残疾人配备30辆轮椅,给派驻村的残疾人送上助残器具的同时也送上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驻村工作才2个多月,工作组已经对全村35眼机井进行了配套建设,更新了村内变压器,目前正筹备修缮村办公场所。为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力度,让购机户享受到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兖州市下派办联合兖州市农机局走访全兖州市所有农机需求户,发放农机补贴一览表,截至目前,共争取第一批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0万元,动员200多户农民申报各类农机具300余台套。兖州市将“访民交心”与“惠民直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下派干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宣传各类惠农利农政策,推行“代办式”服务,积极帮助有需求的农户办理相关手续,让符合条件的群众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先后开展了“农机优惠政策宣传”、“惠残政策宣传”、“送医送药进村”等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明白纸10万余份,向群众讲解政策技术3千余人次,为5百余人免费查体,有力促进了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
“利民解困”化民忧
“以前浇地是个难事,又得安水泵,又得铺管子,十分不方便。今年可好了,这边一插卡,那边就浇上地了,看俺的麦子长得多好!”望着一串串沉甸甸的麦穗,于桥村的李大爷脸上乐开了花。于桥村虽有10眼机井,但一直没配套现代化灌溉设施,传统的灌溉方式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不便。兖州市热力公司驻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筹资5万余元,对机井进行了配套建设,使村民们一个人就能完成“插卡浇地”, 缩短了灌溉周期,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工作组还计划筹资修建健身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于桥村的“民心工程”只是全兖州市驻村工作“利民解困”的一个缩影。济宁兖州市接待处、文化节办公室为所驻村大安镇大洼村争取资金30万元,铺设排水盖板及管涵2000余米;目前,又争取10万余元用于贫水区600亩农田灌溉设施基础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