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文
“我办合作社的目的就是想让乡亲们多些收入,所以经营模式还得创新。”仇汉华的合作社经营模式和别处有些不同。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然而,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沙窝村,芒种时节麦田里却看不到人。“今年推广夏直播,农业局免费提供10元钱一斤的玉米种,我免费提供机械服务,社员一个夏季就能省100多元,大家也就不慌着没割麦就套种玉米了。”小孟镇惠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仇汉华说,现在只要是合作社搞的项目,社员没有不认可的。仇汉华当过乡村代课教师,养过蚕,跑过运输,干过农机服务。2008年11月,仇汉华偶然参加了一次兖州市农业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后,决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学习回来以后,我和同村的五个朋友商量成立合作社的事情,2009年春节前,合作社正式成立。目前社员可以享受低价化肥、种子以及农机作业,在管理上实现统一供种、统一肥料、统一作业、统一收获,但是在销售和农田管理上还是由社员自己完成,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药,社员统一时间打药,在小麦和玉米收获时节,合作社组织收购商来收购。”
“跟着做的老百姓都受益了。”惠农合作社社员邱印润说,光是测土配方施肥这一块,他的四亩半地比以往要省225元钱。
现在,仇汉华正筹划着一个大改革:麦季,种子农药化肥、耕耙耩收合作社全部负责,收益归合作社;秋季,农资费用和机械作业合作社负担,社员只出工浇水打药,收益归社员。夏秋两季,分摊分享。
“通俗说就是我收小麦,社员收玉米。”仇汉华说,这样,社员就不用掏一分钱,坐收一季玉米。
“这个模式,社员的利益比流转要高。”仇汉华说,玉米一般一亩都能收到1300至1400斤,按照目前兖州市场价格,能收入1500元。更为重要的是,社员不再负担生产成本,合作社也没有了流转费用投入,既解决了资金问题,社员和合作社的收益又都大大提高。
仇汉华说,过了麦收,他就着手在社员中征求意见,在沙窝村搞试点,把路子趟出来。
《 农民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01 版)
入社种地实惠又方便
本报记者 高文
《 农民日报 》( 2013年06月17日 01 版)
6月10日上午,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沙窝村的麦地里,27岁的小伙儿仇艾会正帮着父亲仇印贵撑着口袋嘴儿从收割机的出仓口接小麦。作为当地今夏麦收地头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仇艾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兖州,收麦子还用得着年轻人吗?
“这事儿其实都怨我!”记者的发问打开了仇艾会的话匣子:原来,前几天,由于大风降雨,仇艾会家四亩半的小麦倒了一半多,6月8日,在外地打工的小仇知道后不顾父母的劝阻,硬是请了10天假回来帮忙。“我考虑着,四亩半的麦子,光扶也得好几天啊!”
仇艾会说,父亲仇印贵在电话里告诉他,现在家里入合作社了,用上了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麦子不用扶就能割。而他却认为这是父亲为了让自己在外安心上班编的“安慰”话。
“你看看,咱这七沟麦,机子在地里跑个三遭半就割完了,满打满算用不了半小时。你说你还请十天假!”当着记者的面,仇印贵还不住地埋怨儿子。
“入了合作社,种地方便多了!”仇印贵告诉记者,自从他加入惠民合作社,社里给社员提供耕耙耩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连施肥喷药浇水供种都是统一的。
“小麦倒伏,加上连阴天,搁在以前,老百姓可得急坏了。”沙窝村党支部书记仇汉东介绍说:今年,有了合作社坐镇,机子割得快,老百姓的心也就不慌了。
“昨天下午开了镰就没停,到现在割了400多亩了。”小孟镇惠农粮食生产合作社理事长仇汉华告诉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