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仇兴华(左二)在向机手介绍刚买来的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性能特点。本报记者高文摄
本报记者 高文
6月8日,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惠农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仇汉华正在电脑上制作要在LED电子显示屏上发布的气象信息。
“今年农业局在我们合作社东侧安装了一块LED显示屏,根据农时定期播放科技培训视频和各种信息,有了它,老百姓学习农技知识可方便多了。”仇汉华高兴地说。
57岁的胡宪银是惠农合作社的社员,今年他种了5亩的小麦。“小麦统一供种,玉米补贴每亩10块,一喷三防直补每亩5块,化肥补贴每亩10块,还有各20块钱的抗旱和柴油补贴。”问及当前的种粮补贴,胡宪银如数家珍。
“和他们比,我的补贴更多!”仇汉华接过话茬说,除了种粮补贴,作为农机户,他自己还享受农机补贴。
仇汉华介绍说,今年,他新购买了两台自走式小麦收割机和两台玉米播种机,自走式小麦收割机一台补贴4.5万元,玉米播种机一台补5000多元,仅农机补贴一项就有10万多元。
“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不仅让仇汉华尝到了“甜头”,更给他“壮了胆”。
“2006年,我购买了全镇第一台玉米收获机,干了一个多月就把成本收回来了。小麦收割机从一台变成两台,拖拉机从25马力到50马力,再到现在的80、90马力,今年我一下又提了两辆总共30万元的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仇汉华坦言,正因为有补贴政策兜底,他更新农机才快得像“走马灯”。
“除了农机补贴,农业局对俺们合作社还‘高看一眼’。”惠农合作社会计邱艾胜从柜子里翻出了一个账本:2009年,农业局给合作社配了10台汽油喷雾器,2010年,给了一台25马力的起垄机。今年,又配给了一台90马力拖拉机。
除了这些“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以外,兖州市农业局还在良种良法推广上给予扶持,“比如今年推广玉米单粒精播,农业局无偿给了他200亩地的种子,每亩地30多块钱。每亩增产120斤就算120元,等于是每亩多收入150多元。”兖州市农业局局长张士坤说。像这种新型农民太少了,其实,像老仇这样的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合作社的理事长们除了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外,还在政治上、精神上关心他们。“有时他感觉找不到依靠,这时候能够有人听听他的唠叨和倾诉,然后拉他一把,就可以起到打气、鼓劲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在政治上鼓励他,由于他一心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带动一方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我们推荐他参评省级劳动模范、乡村之星,有了荣誉可以使他感觉到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认可,干得就更带劲了。”张士坤说。
“合作社的发展的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回顾自己一步步发展,仇汉华发自肺腑地说。
《 农民日报 》( 2013年06月11日 01 版)
·合作社·
经营模式还得创新
6月12日,在山东兖州小孟镇沙窝村的麦田里,惠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正在紧张地作业,紧随其后的是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将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合为一体,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玉米播种速度。 本报记者 高文 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