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以来,在济宁各医院各种宣传脐带血库唯一性、合法性的单页和小册子屡见不鲜。而大肆宣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发现,在利益的驱使下,本该免费储存的脐带血,却需要花费高额费用才能实现。公共脐带血储存到底如何“变味”?利益链条如何运作?
医院探访:脐带血储存现状
近日,记者走访济宁地区多家医院发现,不少医疗机构都有脐带血库的服务站点。记者借口家里有待产孕妇咨询了脐带血库的工作人员,当记者提出要捐赠脐带血时,多名工作人员口径一致的介绍,脐带血捐赠出来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公共资源,有可能会被其他人所用,如果自己需要时,就不一定能找到了。随后工作人员有意回避捐赠问题,极力说服记者储存自体库。“不如自费储存,作为自己的个人财产储存在自体库中,每天也就2元钱,自存自用,不需配型,存取方便。”工作人员说。据业内人士透露,“脐带血捐赠是完全免费的,但是自体储存脐带血库要向产妇收取高达1.7万元的储存费用。”利益导致公共脐带血储存“变味”了。记者问工作人员脐带血库的合法性时,工作人员递过来宣传册和单页,“我们脐带血库是国家规划、卫生部批准设立的,由省卫生厅督导监管,省内唯一合法运营的脐带血库。”该工作人员说。这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待检孕妈妈向脐带血库工作人员咨询。“你们收取1.7万元的储存费用,也是通过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规定的吗?”脐带血库工作人员无言以对。
延伸调查:国家设立脐带血库的初衷
2001年国家卫生部印发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脐带血采供活动。并且国家卫生部于2006年3月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我国不批准设置以营利为目的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特殊血站,也就是简称的“自体库”。
所以脐带血库只能定位为社会公益事业,决不能单从经济效益出发,进行营利性质的炒作。目前,地方上的脐带血库开展的自体储存业务都是不被国家认可的,都是没有采供血资质的。
新闻链接
履行捐赠义务 优化公共资源 杜绝“假公济私”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等多种重大疾病。专家测算,在我国公民自愿捐赠的脐带血库存量达到7至10万份时,就能基本满足目前我国儿童相关疾病临床治疗需求。很显然,捐献数量基数越大,公共脐带血库配型成功的几率也会越高,受惠的人就更多。但数据显示,我国公共血库的脐血存量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血液学家吴祖泽曾在媒体上表示,我国公共脐带血库中只储存了3万到5万份,私人库由于更具商业价值则储存了约50万份。脐带血捐赠给“公共库”是完全免费的,捐赠者以后需用脐带血,即便找不回自己的那份,也会享有优先配型权。捐赠脐带血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公民义务,所以让我们共同监督这项公益事业能够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