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讯(通讯员 :康杰)近年来,实验中学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施课前"七说"和课后"第八说"的说课活动,充分落实"三段五环八评"校本教研方式,实现有效教研;通过"三级建模",深化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本着校本教研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目的,融合以上作法,积极探索以"备课、说课(课前),授课、观课(课中),评课、思课(课后)"为步骤的"六维磨课"校本教研新模式。在这种教研模式下,以一堂常态课为研究诊断对象,通过一系列教研策略的实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效课堂构建的双丰收。
一、合议论"症",概览集备成果。集体备课在彰显主备教师个性特色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出强大的集体智慧结晶。
二、主诉"病灶",展示说课风采。借鉴王敏勤教授"课前七说"和"课后八说"的说课模式,对整个课堂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
三、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采用本学科"自主合作分层达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模式,逐步进行激情导入、自主合作、个性展示、课堂评价、当堂达标等课堂操作。
四、专业"检查",观察课堂流程。根据课堂观察评估标准,从学生的学(课前准备、课上自主、合作 、交流、展示及课后达标)、教师的教(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引领指导)和课程性质(教材把握程度、目标设计、评价及课件资源)这三个纬度进行观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实施记录,有理有据地对主讲人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判断和评价。
五、"专家"点评,课后全面评议。课堂观察小组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记录分别从学生、教师和课程性质的角度进行汇总评议,搜集整理观察员的教学指导和改进建议,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见的研究报告。
六、"对症"反馈,实现反思成长。主讲人结合专家成员的评课意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反思,如一些教学细节和设计环节,拟进行的教后修改方向,以及归因分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成长。
本次活动首先在语文、数学学科组进行了尝试探讨,研讨活动实现了在交流中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推动了反思性研究的纵深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更加高效。今后,学校将把这种教研形式作为常规教研模式来组织开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