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不断跑资金、求乜贴、写报告、批项目的辛苦努力下,他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在顺河东大寺新建了邦克楼、怀圣楼、沐浴室、碑廊、翻建了后窑店、前大门、南北讲堂、油漆彩绘了全寺的房间使古老的清真寺又焕发了新的容颜。“当时有津巴布韦的穆斯林同行来我们东大寺参观,他们进来时候就非常惊讶,连连称赞我们竟然把这种古寺保护的这么好,这不仅是宣传了民族宗教政策,也是宣传了我们济宁。”说起自己热爱的地方,老人显得滔滔不绝。
守护寺庙,更是守护灵魂的净土
采访的时候,正值清晨。虽然初秋的阳光依然刺眼,可是微微的凉风、满目的葱茏,再加上数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依然使得这座古寺显得异常清凉宁静。
沙彦振说,济宁有27座清真寺,其中市区有9座。而这9座清真寺中,除去两座女寺不算外,就只剩下7座寺庙。而7座寺庙里,真正具有大殿、水房、望月楼、邦克楼等一系列建筑的,只有济宁东大寺和西大寺。文革期间,西大寺遭遇大破坏,荡然无存。因此,这仅留下来的东大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伊斯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和平、顺从”。现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清真寺18年,沙彦振老人的灵魂也慢慢地和这座寺庙融在了一起,变得愈加平和、顺从。“古老的清真寺决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寺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保护好东大寺就是保护民族历史、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我想让东大寺变得更好,把它变成一个对外的窗口,弘扬济宁古老文化的窗口。也正因此,我仍旧在78岁的年纪准备重新修缮东大寺,进而把那些文革时期破坏掉的建筑恢复原貌,因为,老祖宗一辈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丢……”望着东大寺的一草一木,老人默默地说。
阳光透过寺庙古老的窗子,一格一格地微亮,静静地洒在东大寺大殿左侧的展览厅里。看着那些老照片以及曾经在文革中被毁坏的西大寺史料,那些画中古刹树木仿佛都在说话,喃喃地向人道说着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故事。
记者离开东大寺走在寺门外的运河桥上,脑海中越来越坚定,这古老的东大寺会变得愈加光彩,因为这种奉献的精神,就像是东大寺里的碑文,会一直传承下去,永远不会被抹去。(记者 盖鸣霆 实习生 杨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