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印在沙彦振的心里
在城区悠悠古运河的西岸,有这样一座历经风雨依然散发着圣洁光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寺里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退休以来,他18年如一日在这里默默守护着这个鲁西南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在没有任何工资的情况下,他带着3个志趣相投的老伙伴筹措资金、修缮寺庙、组织礼拜、开办展览,把一系列宗教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对他来说,看护东大寺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寄托、他的信仰、他情系一生的深深眷恋。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就是济宁东大寺管委会主任沙彦振。
没有工资,4位老人却一天班不落
在郁郁葱葱的东大寺,我们见到了沙彦振。阳光透过古老的塔松和结满了果实的银杏树,静静地在他的身上投下倒影,让这一位本就虔诚无比的老人更添了几分宁静与亲切。别看老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可是谈起话来却依旧风趣幽默、精神抖擞。古老寺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他都印象深刻;古寺的古往今来,他更是都能娓娓道来。
沙彦振曾是济宁市公路运输总公司的汽车工程师,1996年退休之后就来到了东大寺。来之前他就知道历史上的东大寺的管理者都是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可是,他却依然开心地接受了这个职务。因为他的父辈们就是东大寺的义务管理者,自幼的耳濡目染已经让沙彦振对东大寺有着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东大寺归济宁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伊斯兰教协会是民间团体,没有政府拨款,这些并不重要。我们伊斯兰是有说法的,干这种事情就不能要工钱,这是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更何况我退休之后还有工资,孩子也都过得很好,没有什么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前人的手中接过照顾东大寺的接力棒,这就是我的责任。”
沙彦振告诉记者,别看18年里一分钱不领,但自己和一同管理东大寺的老伙伴们谁都没有任何怨言,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无故不来上班。“这三个老家伙原来都是工人,一个是酒厂的,一个是煤矿的,还有运输工,最小的也71岁了。”提起志同道合的同伴,沙彦振老人十分高兴。
精心修缮,他让600岁古寺重现活力
记者在沙彦振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古老的清真寺。望月楼、邦克楼、大殿,以及大殿上那一扇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的大门,每一处建筑都闪现着它的历史底蕴;塔松、银杏、柏树以及遍布院落的花花草草,每一处展示着这位无私的老人对东大寺的热爱与虔诚。沙彦振告诉记者,济宁的东大寺始始建于明朝初年,迄今有600年了,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年间大兴营造,乾隆年间钦赐重建,始具今日之规模。虽然它是一座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建筑高大巍峨、工艺精湛,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但很可惜的是文革时寺庙遭到人为破坏,迟迟没有修缮。
不过也正因此,自从接任东大寺管委会主任以来,沙彦振除了负责日常的教务活动外,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东大寺的修缮和重建工作当中来。为了在重现这一古老建筑雄伟风采的同时,更能做到修旧如旧,沙彦振翻阅了大量历史典籍———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刘致平等前来东大寺考察后撰写的论文、历史上留存的东大寺老照片、地方史志关于济宁东大寺的档案,全部被他找了出来。此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亲自带人跑遍了全市各清真寺的遗址、过去的坟地等,查找文物,共搜集整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明清碑碣等20余件,经专家鉴定,这些对研究济宁的回族先民和伊斯兰教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