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德范"抬竿"抬上十艺节
□见习记者 马桂路 通讯员 董颖华 孙继广 报道
本报章丘讯 "三德范芯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艺节再次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要精心准备排练,为即将到来的十艺节献礼。"日前,记者来到章丘三德范村采访时,芯子表演的老艺人李景星告诉记者。
作为一种民间表演形式,章丘芯子可谓一颗"明星".2006年,章丘芯子代表队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队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展演,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此外,章丘芯子还上过央视星光大道。2008年6月,章丘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李景星介绍,三德范村自古民间艺术繁荣,扮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三德范芯子作为民间艺术独具特色。表演的时候,七八岁的小演员需固定在一根长约6米的木竿上,表演时需用人抬着木竿,在锣鼓乐谱中迈花步前后左右走动,故又称"抬竿".每年的正月初五过后,三德范村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扮玩队伍载歌载舞,各街各巷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双竿芯子"、"单竿芯子"、"扛芯子"等,并把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英雄人物融入表演中,像《青蛇白蛇》、《三打白骨精》、《梁祝》、《王小赶脚》等。由于眼下还处于农忙时期,他们还没有开始组织排演,只是着手准备前期工作,比如更换道具行头,挑选小演员,设计一些表演细节等。
说起2006年夺得山花奖的经过,李景星说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当时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参赛队伍。同样是芯子表演,其他省市的表演队伍大都用汽车拉着拖车,经过改装的拖车成了很大的表演平台,演员阵容强大,其中有一个名叫《十八罗汉》的表演项目,竟然有18个演员同时表演,很有气势。据当年去广州参加演出的带队者冯照宝回忆:当时他们表演的是《王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两个传统节目,抬竿者和着有节奏的鼓点,前后左右踩着花步,抬竿忽高忽低颤动着,抬竿上的小演员忽而翻个跟头,忽而扮个鬼脸,一连串默契的配合与幽默滑稽的动作,打动了现场的评委。
李景星表示,他们将借全国十艺节在济南举行的时机,对三德范芯子继续探索研究、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表演水平,为弘扬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