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做武行有一点好,保险措施非常齐全。一个动作如果有危险会反复排练,做到万无一失。”杨亮对我说,他已经为自己留好了后路,一旦发生意外,尽量不给家里添负担,“我想过最坏的情况就是严重受伤,我不能做替身了,我还有杂技中介这个事可以做。”杨亮对替身这个行业的热爱源于从小学习武术:“我和演员赵文卓是一个武术队的,我从小就想做演员,所以尽管有危险,我还是想去做。”

棍棒下打出的“武行”
“要是没有我妈,我早就放弃武术训练了。”
杨亮的“武行”之路始于8岁。从小爱看武打片和小人书的杨亮被母亲送到哈尔滨市武术馆学武术。在一排踢正腿的小娃娃中,教练注意到了杨亮。第一天训练结束后,杨亮妈妈骑单车载他回家,她对杨亮说:“明天不来这了。”杨亮听了差点哭出来。妈妈又说:“明天去人民馆(后改名为“火炬馆”)练。”刚练了一天术,杨亮就被选入哈尔滨专业武术队。
当妈妈领着他走进人民馆的大门时,看着一个个大孩子上下翻飞,做着高难度的空翻、飞脚等动作,他拽着妈妈的衣角喊着:“妈妈,这些人能飞的!”为了像这些大孩子一样“飞”起来,杨亮开始了在武术队近乎全年无休的训练。
杨亮的妈妈为了陪他练武术,把工厂的工作辞了。“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妈就骑五十分钟的车载我到体育馆吃营养餐。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息的三天,天天如此,后来,我妈累出了肺结核。”
练武术是很苦的一件事,让杨亮印象最深的是练柔韧性。“我躺在地上,老师找几个人抓着胳膊,抓着腿,就开始撕腿,把我的腿扳到头顶。”杨亮经常会疼得哇哇叫,眼泪直流,但是老师一句话都不说,面无表情地看表,直到压够时间才放他到一旁踢腿。
练了几年后,杨亮对武术的热忱几乎消磨殆尽,他不想继续练下去了。“每次坐在妈妈的单车后座经过人民馆附近的体育馆,看到别人练足球、冰球,我心里痒痒的,真的想放弃武术练点别的。”每次杨亮有偷懒甚至放弃武术的念头,他妈妈也不和他讲道理,直接下手打,“武器”就是杨亮在街上买的竹笛。“我想过好几次,趁着妈妈不在,鼓起勇气想把这个竹笛扔掉,但是每次都没敢扔。”杨亮就在妈妈的“棍棒政策”下坚持了下来,一练就是9年。

翻跟斗翻到了英国
“我能到英国来和我在杂技团工作息息相关。你看,我的腿上有一个痕迹,是我在杂技团练力量的时候留下的。”说完,杨亮卷起裤脚,在右小腿的中间,有两道颜色很深的伤痕。
2003年,杨亮跟随黑龙江省杂技团到英国Blackpool进行杂技表演。在漫长的七个月巡演中,杨亮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当地一个开武馆的英国人,得到一份武馆老师的工作。
17岁时,杨亮进入黑龙江省杂技团,小小年纪就解决了工作问题。杨亮是作为杂技表演项目中的底座培养对象被招了进去,但是杂技团很快意识到,招他进去是一个错误,身材单薄的杨亮难以承担做底座的重量。一起从武术队到杂技团的队友们都已经开了节目,唯独只有杨亮被打入“冷宫”。 “我每天就一个人在健身房推力量,也没人管我,就这么推了500多天,每天都像在蹲监狱。”
在健身房边上的舞台,是练地圈的节目组。每一次,杨亮从边上路过,看到这些从小就学翻跟斗的孩子一个个灵活地钻进圈子里,他也想试一试。杨亮找到副教练,对他说:“孙老师,我也想练地圈。”孙老师一看他就笑了,问他:“你会翻跟斗吗?”杨亮老老实实地回答:“不会。”孙老师说:“别想了。”杨亮又默默回到健身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