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讯(记者 高桂菊)历经千年沧桑风雨,积淀了深厚文化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进入倒计时。今天上午,扬州广电总台“千年运河千里行”联合报道组抵达此次活动的第三站——运河之都济宁。
济宁新闻广播与扬州新闻广播、交通广播联合开展了一次大型直播活动。在节目中,新闻广播主持人林华、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在城区老运河草桥口段直播现场,与联合采访报道组成员一起,共同揭示济宁在大运河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展现我市在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成就。
据了解,“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于9月16日正式启动,从北京至杭州途经通州、沧州、济宁、洛阳、淮安、镇江、苏州、扬州8个运河城市,行程2246公里, 探访运河两岸文化风貌,追寻千年历史遗存,展现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活动中栏目组还将在每个城市的运河水源口取一瓶当地的运河水,贴上标签,并且这八瓶水最后将在扬州汇聚,象征着运河沿线城市的凝聚力。
明清时期,济宁是山东的第一大城市,大运河的枢纽,运河总督衙门府在此。济宁素有运河之都之称,因运河水生缘而兴盛,地处京杭运河的最高点和中枢区段,故史称济宁“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如锁钥,启则如通关”。
济水平分南北流,山桃花绽古墟头!清朝康熙帝玄烨经过济宁,对济宁运河美景留下这样的感叹。市中心太白楼始建于唐代,正面朝向古运河,是济宁最具有辨识性的地理和文化座标。与济宁市中心太白楼遥相呼应的是,运河边留下来的真正古董是全国五大清真寺之一的顺河的东大寺。“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建筑群位列全国清真寺之冠,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济宁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水多,桥自然就多,有些是伴随城市的发展新建的大桥,有的年代已经很久远,锈迹斑斑,但风古犹存,依然展现运河古都的风采。
通过大运河,山东的济宁鲁缟,还有金乡的大蒜、微山湖畔的鲁酒等等物资传入扬州城,而扬州的八刻、兴化大米、宝应莲藕、仪征绿茶等特色产品也被山东人民所熟悉。运河的开通和兴盛,造就了济宁“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东鲁之大郡”的地位,也成就了当时扬州“扬一益二”的鼎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