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岁开始 36年太空之旅
同“旅行者一号”坚持飞行36年一样,77岁的斯通目前也仍未退休。
每隔一段时间,从距离地球188亿公里处由“旅行者一号”发回的数据,依旧会在第一时间传给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的斯通。使用Thinkpad电脑,带着老花镜的他说,自己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对着这些数据“十分有趣,百看不厌”。
与现在的航天员不同,斯通说自己童年从没想过去宇宙,因为人类登月在那时还无法想象。只不过是时代恰好让他成为了航天专家,有幸参与研制了人类第一台飞往星际空间的飞船。
1961年,还在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的25岁青年斯通,就作为“发现者号”卫星的研究人员,首次进行太空实验。3年后,28岁的斯通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1972年,36岁时,他被NASA任命为“旅行者”太空飞行器项目的首席项目科学家和项目发言人,至此40年。而从“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升空发射算起,目前已有36年。
截至目前,36年太空旅行中,旅行者一号一共走了125AU(天文单位,1AU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188亿公里,而旅行者二号速度稍慢,共走了102AU,154亿公里。
而斯通本人的成就不止于此。他还是NASA包括“旅行者”项目在内的9个航天飞行计划的首席研究员及5个飞行计划的研究员。特别是在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他任职于JPL(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取得了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计划、人类第一辆登陆火星探测器(Sojourner rover)、2001土星奥德赛等多项瞩目成就,被美国总统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早在2007年,斯通就被授予空间科学界的“诺奖”—Philip J Klaas 奖的终身成就奖。
旅行者一号2025年关闭
9月24日,斯通在世界宇航大会用了将近1小时的演讲,向从航空专业的研究生和各国专家等专业人士解释了旅行者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判定旅行者一号是否走出太阳系,甚至还播放了“旅行者一号”发回的来自太空的声音。
清华大学宇航中心博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何国龙提前一小时就来到会场等待这场被宇航大会标为“第一亮点”的演讲。听完演讲,何国龙感觉非常精彩,他认为斯通把毕生成就用1小时讲出来,非常了不起。
在他看来,尽管斯通说“旅行者一号”飞出太阳系外的确凿证据还没有被最后验证,但斯通在现场给出的各类数据却巧妙地支持了“旅行者一号”已经来到了星际空间,实际上也是飞出了太阳系。
在演讲结尾,有听众问斯通,如果时光倒流36年,他想怎样完善“旅行者一号”。“当然是速度更快一点,”斯通说,“还有它的内存太小了,起码换到比现在的iphone大,就可以在太空拍更多照。”
到2020年,当走到150AU时,由于能源不足,“旅行者一号”将关闭第一个设备。2025年,“旅行者一号”将彻底关闭所有设备,完成探测使命,留在太空成为永久的星际飞船。
“我和‘旅行者’一样,目前将继续按轨道,转到各自的故事终结。”斯通说。
今日对话
“旅行者一号”已在银河系
广州日报:您在中国获得了首届“世界航天奖”,领到终身成就奖感觉怎样?
爱德华·斯通:我很兴奋,只是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目前,我还没退休,一直在工作。
广州日报:负责“旅行者一号”40年,什么时刻最兴奋?
爱德华·斯通:太多兴奋时刻。每天看着数据都很有惊喜。比如说,“旅行者一号”途经木星、土星时,让我们知道很多从前没了解的太空数据。旅行者本身这么多年的行程就是惊喜。
广州日报:能向我们的大众读者简要介绍一下,“旅行者”项目36年来的太空旅行境遇最困难的事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