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潜艇部队用生命守护核安全 42年未发生事故
核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和生态环境安危,也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组建以来,基地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学好、管好、用好核潜艇,连续42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为我国形成可靠、可信、有效的海基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作出突出贡献。
破解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人们常说,“核无小事”。但如何能确保核安全?对基地来说,没有经验可循。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运行发电是在1991年12月,而第一艘核潜艇交付部队正式服役是1974年8月。这样算来,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全国投入运行的核反应堆都在这个基地,而且由于都是移动的反应堆,其运行、管理、维修难度相当大。
“核潜艇是动态情况下频繁启动核反应堆,地方核电是静态情况下一次启堆长期运行;核潜艇上核反应堆和核导弹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地方核电有较大安全控制环境;核潜艇的事故概率是十几万分之一,地方核电的事故概率是几百万分之一。”基地装备部技术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吴水海告诉记者,技术监测室组建后,“核潜艇保健医生”们开始对装备技术状态进行监测,并通过故障征兆进行诊断,为装备维护和修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吴水海说,没有技术设备可用就动手研制,没有经验可借鉴就自己摸索,没有标准可依就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标准,没有规律可循就在错综复杂的数据信息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为此,他没日没夜地看图纸、啃资料、读数据,终于在大量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核潜艇装备特点的监测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装备故障的预测预报能力,成功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凡事追根溯源,事事较真实干”
一艘核潜艇,上万台设备,上万个阀门。基地司令部核安全处处长姜毅告诉记者,42年与“核”打交道,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是长时间保持核安全的根本保证。
42年来,基地官兵传承着老一辈核潜艇人的优良作风,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相连,并在核潜艇装备使用和管理上树起一个铁规矩:第一细,第二实,第三不能有说不清的问题。“总之一句话,凡事追根溯源,事事较真实干。”基地副政委张武兵说。
反应堆是核潜艇的核心装备,技术密集、操作复杂,直接关系到潜艇动力和核安全,尤其是长期停堆后,再启动时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次,某艇按照计划修理后,如何再次安全启堆,成为摆在基地官兵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焦增庚带领一群技术骨干主动请缨,在无经验可循、无规程可遵的情况下对某型反应堆三类物理启堆,从试验技术文件、设备、操作培训和组织等方面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定和方法,摸索出了最佳启动程序和操作规律,确保了反应堆的安全,该成果获得当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