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实行官邸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这短短的几个字瞬间引起了百姓的热议。官邸制在国外已经实施多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向记者表示,官邸制能节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官员流动。
官邸制是个怎样的制度?
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居所。其中典型的代表包括美国总统的白宫、法国总统的爱丽舍宫和英国首相的唐宁街10号等。官邸制,简单说来,就是国家官员的住房制度,已在国外实施多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介绍说,以美国为例,对民选的联邦、州、市主要官员,如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和市长(只有相当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法律规定政府应提供官邸,任职期间可享用,任职期满则应搬出。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规定,官员住房、薪酬等待遇必须公开透明,对最大住房面积标准做严格限制,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严查各种以权谋房等官员住房腐败现象。
国外的官邸制已经比较成熟,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官邸制并不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舍”,就是现代官邸制的雏形。
自秦汉以来,凡州郡府县各级地方政府之主要首长,都居住在官舍内,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退休离任,官舍大都被收回。官员离任不得带走任何公家财物。新闻晚报
实行官邸制有何好处?
国外实行的官邸制具有几大共性:一是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实行了官邸制,虽然范围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任职期间入住,卸任后搬出;二是除了官邸外,多数国家对部长级以上高级官员普遍实行“官宅制”,即提供住房补贴,卸任后取消;三是所有的官邸和官宅都由国家所有,或者由国家租用,按照规定配置内部设施,费用由国家承担。四是很多国家规定官员住房、薪酬等待遇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建立严格的纠错机制,防止政府高级官员谋取住房特权。
实行官邸制可以作为抑制国有资产流失和预防住房腐败的一项有效措施。将职位和住房相挂钩,形成“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的制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