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济宁的情况相似,全国的煤炭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上半年,产煤大省山西有近23%的小煤矿停产,煤炭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0%,近一半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亏损总额达66亿元。同为产煤大省的内蒙更是有近六成的小煤矿停产。此外,山东省内矿井有一半亏损,其中,济南、烟台、潍坊、泰安、莱芜市煤炭企业整体亏损……在这种大形势下,煤炭的“黄金十年”似乎已经终结。
分析
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国外煤炭价格更低
煤炭产能过剩是行情下滑的主因
“造成煤炭行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产能过剩,此外,还有之前煤炭行业发展不合理等多种因素。”谈到济宁市煤炭行情下滑的原因时,济宁市煤炭局局长于海燕介绍说。据了解,目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煤炭行业正在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济宁煤炭行业低迷,便是国内煤炭行情的缩影。根据预测,2013年国内煤炭产能将达到46.3亿吨,需求为41.2亿吨,产能过剩达5亿吨,煤炭价格进入下行轨道。此外,国内煤炭产业还面临着进口煤炭的冲击。据海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了29.8%,出口量却同比下降了36.8%;全年累计净进口煤炭2.8亿吨,同比增长34.5%,同时,进口煤炭的价格还远低于国产煤。此外,近年来我市部分城市相继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由生态环境诱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催生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并倒逼各类企业减少煤炭消费量,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化、绿色化能源。在预期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时,于局长认为,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全市煤炭工业经济仍将维持低位运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全国累计进口煤炭同比增长仍有17.3%,国外煤炭与国内煤价格仍有一定的差距,为追求利润空间,沿海电力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增加对国外煤炭的采购力度,进口煤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质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压缩煤炭的生存空间。今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整治燃煤小锅炉,淘汰落后产能,调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根据计划,我国将力争在2017年前后,把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据了解,该意见出台后,各省市纷纷列出淘汰燃煤锅炉的计划,逐步推行煤改气工作,这会大幅消减煤炭的需求量,消化过剩产能的压力将继续加大。
应对
发展精深化工、拉长产业链条
煤企将更多涉足非煤销售领域
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盈利能力下降,经营压力巨大……在种种压力下,煤炭企业如何突出重围?出台扶持政策、煤电互助、踏上转型之路……在这场煤炭企业生存战役中,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在不断出奇招、保实力。今年,我市开展了“双增双节”活动,以应对煤炭行业的下行压力。所谓“双增双节”就是在全市煤炭企业开展增收增效节能节支活动,以产品价格倒逼成本,压缩生产成本、压缩采购成本、压缩融资成本等,解决煤炭企业库存高、成本费用高、应收账款高,销售收入低、利润低、非煤产业效益低的“三高三低”问题。据了解,通过开展“双增双节”,今年上半年,全市煤炭企业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16元/吨,不过,这与活动初期提出的“实现吨煤成本降低20元、吨煤效益增加50元、全市煤炭工业效益增加50亿元”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此外,“煤电互保”也是我市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据了解。我市出台了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对接购煤的具体措施,引导本地电力企业使用本地煤实施煤电互保,共度难关。目前,我市的煤炭储量还比较丰富,按照现在的开采和使用情况,再挖二三十年仍有可能。按照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将鼓励企业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加快转型发展。据了解,我市越来越多的煤企开始涉足非煤领域(比如煤化工、煤机制造等产业),其中部分企业的非煤销售收入已经占到了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由于整体上集中度不高,煤企在这些领域的盈利水平并不理想(特别是煤化工,基本上仍属于初级化工,抗风险能力差),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据了解,按照我市对煤炭行业制定的发展要求,煤炭企业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精深化工产品,拉长煤炭产业链,由初级化工向精深化工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大与所在地政府对接,有针对性地向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延伸,不断提高非煤产业占比,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力争实现非煤销售收入占煤炭行业比重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