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供给上看,虽然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做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扩大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上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渐进式”的含义是什么?
胡晓义:所谓“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是否会增加“就业难”
记者:有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只改事业单位不改政府机关。您怎么看?
胡晓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类似的工资待遇,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将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并提出的。
记者:不少人担忧,延迟退休年龄会让老年人与中青年竞争就业岗位,令“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您怎么看待这种担忧?
胡晓义:这种担忧事出有因,因为供大于求还是我国劳动力兖州市场的基本态势,但也要客观看到,我国劳动力供给也在发生变化。除了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带动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过去只能由中青年承担的体力劳动岗位逐渐减少,如工矿企业的一线工人,能够广泛容纳各种年龄层的劳动岗位开始增多,如餐厅服务员、家政人员等。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将催生老年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产生大量工作岗位。综合看,我国仍有化解“就业难”的空间。
记者:对于个人来说,延迟退休政策意味着养老金的“多交晚领”,许多人认为是吃亏了。您怎么看?
胡晓义:将来的政策研究中包括完善激励政策, 也就是要让缴费时间长、缴费多的人多受益。即便按照现行的养老金核算机制,多工作一年,工资基数就提高一点,将来的养老金的基数也会有提高。缴费是多一年,但提高的养老金却是退休后每年都领取的,加上将来的激励政策,细算下来,个人不见得会吃亏。
记者:社会上有传言,公务员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延迟退休年龄也将从公务员领域开始实行。传言是真的吗?
胡晓义:公务员的退休年龄问题,由《公务员法》来界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作为社会整体性政策来研究的。就我目前掌握的信息,还没有人提出过延迟退休政策先从公务员开始实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