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理解,历代王朝所注重的也都是陆地地缘政治。实际上,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国从来就没有面临来自海洋的威胁,所有的威胁来自陆地。中国的国防安全的重点,自然也是侧重于陆地。最典型的就是长城了。历代王朝修筑长城,其意图就是想把侵略者(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挡在长城之外。近代之前,除了来自陆地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敌人。中国因此修筑了长城,而不是海军,来应付敌人。除了修筑在本土的长城之外,中原王朝也实行朝贡制度对应付周边国家,朝贡制度是一种可控的贸易,不管朝贡国是来自陆地还是海洋。
中国在明朝时代开始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即所谓的“倭寇”。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具备了成为海洋国家的能力。15世纪是世界海洋世纪的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洋国家。不过,论技术,当时的中国是最有条件成为海洋大国的。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都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在政府层面,有名的郑和数次下西洋,就是政府财政和中国航海技术的证明。
即使是民间也具备了很大的能力,所谓的“倭寇”或者“海盗”,实际上主要的并非日本人,而是浙江和福建的民间海商活动。但是,无论是政府组织的海航还是民间自主的海航,都没有继续下去。郑和下西洋不仅被政府中止,而且政府也销毁了所有海航的数据和资料。在民间方面,政府下大力气,花了很多年镇压了民间“海盗”。从此之后施行闭关守国的“海禁”。这就使得中国失去了一次成为海洋大国的最好机遇。
在19世纪,随着英国人的到来,中国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国家的强大。但即使对英国,中国也没有非常害怕。对中国来说,英国只不过是几条大船和几千军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处处被英国人打败,但朝廷仍然不重视,看不到海洋地缘大局。失败之后,以“割地”的方式应付了之。只有当中国的近邻日本成为东方的第一个海洋国家,并打败中国之后,朝廷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
1949年建国之后的很长历史时间里,中国对海军有战略意义上的思考,发展海军更多是为了国防的现代化。在很长的冷战期间,和苏联对抗的都是海洋国家;相反,支持苏联的则是大陆国家。即使苏联本身也主要是陆地国家,其海军并不很强大,没有办法和美国等海洋国家相比。后来中美建交之后,中国再一次和一个海洋大国打交道。
成为海洋国家是时间问题
1980年代,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海洋文明。向海洋国家开放,导致和海洋国家的互动,这是人们思考海洋文明的动机。
简单地说,中国成为海洋国家的需要,来自中国的开放政策所导致的中国和世界的关联。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开放政策分成三个阶段,即“请进来”、“接轨” 和“走出去”。在过去的三十来年里,中国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1980年代,中国开放政策的主题是“请进来”,也就是打开国门, 欢迎外国资本的进入。在这个阶段,中国和世界没有、也不会发生冲突。到了1990年代,中国确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中国实行了“接轨”的政策,也就是调整和改革自己的制度体系,来适应世界体系。在这个阶段,中国和世界也不会发生冲突。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政策,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海洋地缘的崛起。中国资本“走出去”,表明中国需要发展出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贸易大国的地位,也决定了中国海上航道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中国周边海洋资源的大发现,加快了周边国家在和中国有争议的海洋(岛礁)地区开发资源的步伐,这大大加剧着中国和周边国家围绕着海洋岛礁的争议。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把海洋地缘政治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
海洋地缘政治重要起来了,但要成为海洋大国则不容易。中国过去从来就没有注重过海洋,现在开始讨论海洋和海军,仅仅是一个开端。英、美国家花了很长的时间成为海洋的主人。尽管无论是主观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还是客观上的环境制约,都不容许中国能够像从前的海洋国家那样,顺利成为海洋国家,但中国成为海洋国家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