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讲述了大运河开挖以来济宁的城市风貌和发展变迁,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会在戏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昨日,记者从济宁市艺术团了解到,文化体制改革之后该团首部原创大型综合舞台剧《我家就在岸上住》正在进行最后的排练,该剧融入大量济宁文化和多种表现形式,本月底将与济宁市民见面。
创作方:“这是一部让济宁人自豪的舞台剧”
“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反而更像是散文,这和多数舞台剧显然不太一样。”记者了解到,《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济宁市演艺集团改制后的首部原创舞台剧,着重表现了大运河给古城济宁带来的发展和变迁。该剧全长80分钟左右,包括序幕在内共分为九个章节,剧中融入了舞蹈、音乐、杂技、曲艺、皮影等多种元素,同时还将运用LED视频影像这样的现代手段,整部戏在艺术表现上则更趋多元化。“像济宁这样的城市,其实有很多文化的东西值得挖掘。”据《我家就在岸上住》的编剧、总导演马志广介绍,这部戏的创作灵感便来自于大运河。记者了解到,《我家就在岸上住》首创于今年春节前后,在之后的排练过程中,剧本也在不断更改、完善。谈到《我家就在岸上住》的创作初衷,马志广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戏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了解济宁的历史,让济宁的年轻人热爱他们的家乡。在这部戏里,既表现了大运河开挖时的艰难以及挖河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运河开通后运河两岸的经济繁荣、民生和谐,还有对运河产生文化、生活方式的反映,能让人对济宁和大运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马志广告诉记者,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由运河产生的文学、美术作品有很多,在当代,舞台剧将会是个很好的表现形式。在观看的时候,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对于年长的观众,一个场面或许能唤起他对于往事的回忆;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可能更吸引人。严格意义上讲,《我家就在岸上住》应该是济宁人及运河沿岸百姓的舞台剧。”马志广说。
本月底将在济宁首演 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排练
“从10月上旬开始,演员们前期已经排练了近两个月,最近几天才开始连排。”记者了解到,目前演员们正加紧对杂技部分进行排练,在20日前后,演出团队将进行最后阶段的排练,演员们熟悉演出场地,声、光、电、道具等部门做好磨合。本月28日,《我家就在岸上住》将面向济宁市民举行首场公演。
从演员构成上看,演员年轻化也是这部戏的一大特点。马志广介绍说,《我家就在岸上住》登台演员有近70人,除了个别演员外,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年轻演员。通过参加排练,这些年轻人渐渐了解并爱上了大运河。
对于《我家就在岸上住》的创作初衷,马志广表示,创作这部戏更多地想给开拓文化市场、丰富济宁市民的文化生活,争奖项并不是创作目的。“当然,如果观众喜欢的话,未必不可尝试一下。”(记者 张昭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