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去年以来,兖州区坚持“重点突破、典型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抓重点、攻难点、树亮点,年初确定的10大类21项新农村建设任务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真正让乡村靓起来富起来。去年11月中旬,我区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督查考核,首次被确定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区”。
突出重点专门抓、专业抓、靠上抓,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运转。抓重点。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广、工作量大,为抓出实效,从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夯实农业基础、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等10个侧面,筛选确定了21项重点工作,通过抓重点、攻难点,着力提升全区新农村建设水平。抓落实。先后组织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春、夏、秋各1次)、农村社区调度会、防汛检查会、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专题座谈会等会议10余次,高质量承办了农业部对新农村建设、省住建厅对农村社区建设等调研6次。抓调研。深入镇街一线开展调研,分别与镇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及种粮大户进行座谈,形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对策》,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积极探索集中入住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形成了《全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调查与思考》,在区委《调查与研究》上发表。抓创新。在实行月总结、月调度、定期督查通报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将日常督导与宣传报道相结合,既督促工作、掌握进展,又发掘亮点、宣传典型,重点围绕农村社区、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等工作,在一报两台开设专门栏目,先后制作电视专题节目16期,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实施“三进”工程,培育“四型”农民。以“农民致富靠技能,技能提升靠培训”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培训进课堂、务工进企业、致富进合作组织“三进”工程,通过定向培训、集中培训、专项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措施,积极与大中型企业搞好对接,重点加强就业务工、种养加工、机械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着力培育能工巧匠型、头雁引领型、务工就业型、产业带动型“四型”农民。累计培训各类新型农民8810人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创业资金、信息、政策上适当向农民创业倾斜,加大金融扶持,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扶持107户农民创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推广“阳光信贷”工程,评定信用户1.4万户,扶持涉农龙头企业10余家,投放信贷资金1.8亿元,累计组建农户信用联盟137个,吸纳农户4664户,新增涉农贷款余额2.86亿元,累计办理农户贷款10.6亿元。
实施高产创建,粮食实现丰产丰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3.5万亩小孟-新驿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大安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验收,颜店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完成电缆、PVC管道铺设。推行小麦玉米一体化稳产高产培栽模式,整建制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在7个镇全部建立“十、百、万”高产创建区,推广小麦“双宽”种植、玉米单粒精播先进技术,粮食实现丰产丰收,去年小麦平均亩产529.3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10.5公斤,粮食总产达到10.5亿斤。用足用好小麦农业政策性保险,向受灾农户兑现赔付资金450万元。
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支持7家企业申报成为济宁兖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济宁兖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发展家庭农场30处、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67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4万亩,流转总面积达到1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以上,其中土地全部流转的村有50个。积极引导合作社加快发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累计达到292个,成员总数904人(户),辐射带动农户近6万人(户)。林业经济成效明显,涉林企业达到228家,从业人员6万人,林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8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