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环保局局长李继凯
齐鲁晚报济宁讯 2013年,济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十,优良天数179天,比2012年增加了24天。但入冬以来持续的雾霾天,让市民又产生了焦虑。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济宁市环保局局长李继凯谈到,治霾非一日之功,但一日不可等,调整济宁产业结构、加强城市管理才是治理根本,也需全民参与。
整合城区内电厂,关停小机组
记者:济宁是个资源型城市,有很多燃煤电厂,火电厂对大气造成哪些污染?
李继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含PM2.5)。在2012年,二氧化硫污染排放16.4万吨,占全省第二,氮氧化物污染排放20.1万吨,占全省首位,2013年的数据还没出来,通过一年的脱硫脱硝改造,有了一定幅度改善,但排放的基数太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而这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就来自于煤炭燃烧。济宁有50家左右的电厂,每年煤炭燃烧量达4000多万吨。
记者:针对火电厂目前排放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继凯:要求企业污染物排放实施“济宁标准”,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从400mg/m3到200mg/m3,再到160mg/m3,每次标准加严都倒逼企业提升技术,且无商量余地。同时,要求企业安装脱硝设施,去年7月,邹县发电厂一台600MW机组配备脱硝设施,并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氮氧化物排放量能减少4000吨左右,改善效果明显,济宁计划分三年对企业的脱硝进行限期治理,同步进行的还有除尘设施。
记者:城区分布着不少电厂,对城区大气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今年将怎么治理?
李继凯:济宁电厂企业确实分布不合理,假如以市委为圆心,十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就有15家电厂,单位面积内排放密度在全省也“名列前茅”。所以治理大气,要先从城区内或周边电厂“开刀”。市政府近期计划将东郊热电厂与凯赛电厂、菱花电厂、雪花电厂进行整合,整合后重新建个热电联产机组,一旦整合计划批准实施,之前分散的12根冒烟烟囱将全部拔掉。
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很多电厂都进入了城区,关闭、迁出是趋势,但难度很大,短时间无法改变,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拆小的换大的,拆旧的换新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在产业结构上做“大手术”。
治霾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记者:黄标车提前淘汰工作已开展,但个人车主申报情况并不乐观,如何协调这个矛盾?
李继凯:主要原因是补贴力度相对购买新车来说,不够吸引人。但一辆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10辆绿标车,作为黄标车车主也应履行一份环保责任。目前城区已禁行,下一步将扩大禁行范围来加快黄标车淘汰,而且淘汰的越早获得的补贴越多,等强制淘汰时,补贴将取消。
记者:建筑施工、道路清扫、渣土运输等扬尘会加重大气污染,下一步各相关职能部门如何进行治理?
李继凯:为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下步,市直各有关部门将严格按照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分线作战方式强力推进本部门重点工作,加大对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运输车辆沿途抛洒等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有效解决建筑施工、道路清扫、渣土运输等扬尘污染。
记者:从今年开始大气考核指标由空气污染指数(API)改为空气质量指数(AQI),会有哪些不同?
李继凯:由API提高到AQI,原本是2016年才开始实施的,但提前到今年,考核项目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还将把PM2.5纳入考核项目,评价标准加严了,要达标,压力更大。大气治理任重道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任务,更需全民参与。少开车、不放鞭炮、不吃露天烧烤,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该为治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