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早养成 医者情怀终不渝
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乡村医生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刘庆民除了为群众诊治疾病外,还要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随访、老年人健康检查等等。刘庆民的收入并不高,这几年害病的花销又大,家里已经入不敷出了。
但就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刘庆民还是志愿扶持了四个孤寡老人,他们来卫生室看病花的钱刘庆民全包了。2010年刘庆民动完手术后,和他同住一个病房的有位孤寡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刘庆民觉得老人孤苦,住院期间力所能及的帮忙。和这位孤寡老人的近距离接触对他触动很大,回家后他就做出了扶助孤寡老人的决定。
说起刘庆民,附近村子的邻里相亲没有不知道的,就连六七岁的小孩见到他也能高喊出“庆民”的称呼。三合寨村74岁的老人侯玉刚说:“庆民人好技术好,来看病不是接就是送,他没得说!”从医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害过病、受过穷,他始终不渝的干着乡医事业,真心待人、贴心服务,只为他心中那份神圣的医者情怀。
刘庆民很早就和乡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刘庆民经常目睹乡医为父亲解除病痛,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治病救人的乡医形象在他心里伟大起来,也促使他逐渐爱上了医学。中学毕业后,他到隈泉小学教授五年级语文,在完成好工作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医学。后来,又拜一位老中医为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激发了小时候的梦想,刘庆民最后弃文从医,成了父老乡亲口中的“先生”。
这么多年下来,刘庆民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但他有时会对家里心怀愧疚。妻子一直对他很理解。儿子和儿媳都从曲阜中医药学校毕业,本有机会外出就业,见识更多外面的世界。但父亲的身体和他未竟的乡医事业让他们放弃了原本的打算,回家共同成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卫士。孩子们的支持让刘庆民很欣慰。
采访完毕,夜已深。笔者走出隈泉村卫生室,感受着山村特有的宁静。回头望去,卫生室的点点灯光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格外温暖、明亮,不知道等待刘庆民的又是怎样一个忙碌的夜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灯光会继续照亮他守护群众健康的道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