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不少老年人退休后,都喜欢找点儿事情来丰富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家住济宁的李大爷喜欢安静,所以,他天天在家看报纸。不过最近,李大爷这报纸却看的入了神,没事就拿着报纸在那研究。
当记者来到李大爷家时,李大爷还在研究着面前的两张报纸。李大爷说,“从报纸上看到两个广告,几乎一样的内容。”
原来,李大爷整天研究的两张报纸,都是有关眼药的广告。本想着看看广告,买几服药,治疗一下眼部的老毛病。可是两种不同的眼药产品,广告竟然大部分都是一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李大爷也犹豫了,这药还能买吗?
记者从李大爷提供的报纸上看到,两款眼药产品的广告各占了报纸上的一个专版,除了药品名称以及专家信息不同之外,大部分信息都惊人的一致。对于李大爷的疑问,电话里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确定一下药品的真实性,记者和李大爷询问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结果并未见到这两种药的踪迹。
在李大爷提供的两张报纸上,两种眼药产品的广告各占了一个专版。经过细致对比后,记者也发现了多处一致的地方。比如,发明这两种药的专家,虽然两位专家身份信息各不相同,可是他们的外祖父竟然都是同一个人。
两位不同的专家,不光家族九代行医,而且外祖父也是同一个人,更惊人的是,他们都曾经参加了一场名为第18届世界眼病治疗与研究的专家研讨会。可是,记者在网上进行了查询后,并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一方工作人员称,“夏教授已经不行医了,你找不到他。”另一方工作人员称“刘教授是眼科专家,不可能找不到啊。”
不光专家信息雷同,随后的患者康复信息也大致相同。比如,每个药品的患者个例中,都依次出现了退休教师赵女士、汪医生、煤矿老板赵先生。不光身份大致一样,而且他们康复的过程也几乎一致。
虽然记者提出了诸多的疑问,可是两种药品的客服人员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记者找到了其中一种药品的济南销售点。工作人员一再声称,另外一种药品的广告属于抄袭行为。可是记者却在去年3月19号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的第二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里,找到了这款药品广告的相关违规信息。对此,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广告没有不夸大的。”
明明两种药,广告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这事估计很难说。可是,片子最后,工作人员说广告都是夸大的,这句话值得大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