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增强基层组织聚合力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与组织领导。镇领导班子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入手打开工作局面,年初建立完善了本年度测评考核制度,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涉及本镇的重大事项,逐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班子成员想干事、谋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显现,为强镇富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深入农村,访民心,解民意,办实事。把“干部联户、党群连心”活动、“四德工程”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兖州市区统一安排部署下,通过入户走访,制作党群连心卡、宣传版面,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坚固建设根基。驻村干部逐户走访调研,依据耕地面积、家庭人口、住房条件、家庭学生情况、患病人口、劳动力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等因素综合确定帮扶困难户,在各村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驻村入户“全覆盖、村村到”的工作要求,确保了调查摸底的准确性,做到帮扶救助一户不漏、一人不少,驻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和信任,凝聚了民心,更加激发了全镇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立足实际 加快项目建设强基础
一是坚持工业立镇,全力抓招商、上项目。推进绿源冷链物流等5个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投产。编制工业区控制性详规,启动1公里的兴园路建设,完善园区路网体系。投资11.5亿元的滋阳包材二期、投资3亿元的金石玻纤、投资2.5亿元的太阳纸业造纸固废发电、投资2亿元的远大重钢、投资1.6亿元的瑞通医疗器械、投资1.2亿元的永青装饰等12个过亿元项目的选址、手续办理及开工建设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二是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村容村貌展新颜。加快建筑面积7万平米的颜店社区建设步伐,助推镇中心小学建设早日竣工。完善天齐庙社区配套设施,启动丁庄村拆旧上新工作。推进7万亩苗木基地建设,完成1万亩自主开发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对“两大片、两条线”的升级改造,天齐庙兖州市场改造正在做前期准备;建立健全各村门前三包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长效保洁机制。完成村庄道路硬化240公里,镇村主要路面基本实现水泥化和柏油化。完成了农村中低电网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镇域教育、医疗、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抢抓机遇 发展特色产业助增收
一是促进我镇农林畜牧资源优势充分涌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态、规模、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特色苗木、规模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苗木产业发展迅速,以兖颜路、济阳路为中心,辐射带动全镇,形成专业村25个,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年产值4亿余元。以绿源食品、山原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全镇畜禽出栏1133.5万羽,肉类总产量达到2.3万吨,禽蛋产量7372吨,培育多个家庭农场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二是充分发挥仓储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三产服务业后发优势。以恒良物流和绿源冷链物流为龙头的物流仓储业发展迅速;以投资20亿元的滋阳山国际农业文化产业园为带动,加快发展以“滋阳山、郑氏庄园”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入济宁、兖州旅游发展大格局,努力构建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南北两园遥相呼应的空间布局。
注重引导培育淳朴民风促和谐
一是组织领导干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合理诉求和合理需求,积极回应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实际困难,认真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级阶段。通过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体现“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根本要求,赢得广大群众对开展民风建设的认同、理解、支持与自觉参与。二是充分发挥镇文化基础设施作用,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促民风。利用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保持了镇域环境和谐稳定。结合“四德工程”建设,提出要大力培育村风民风,培育文明、和谐、团结、淳朴新风尚,支持鼓励各驻村工作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风民风和文化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争发展”氛围,促进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在尊老爱幼方面,评选一批“好媳妇”、“好婆婆”;在产业发展方面,评选一批致富能手和经济大户;在关心弱势群体方面,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