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码头上,一处邻水的简易棚,棚内几平方米的演出场地,几名演员口中有说有唱,手持羊皮鼓咚咚敲着,四周围满了看得入神的观众……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一年中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少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的助阵。
码头上的戏班子
近日,记者来到微山县杨氏端鼓腔剧团诞生地爱湖村,微山湖畔神幡飘扬,装载着祭祀用品的各种居住船聚集在岸边。当地的群众早早的在芦苇棚内铺上苇席被子等,围坐在周围等待演出开始。
剧团团长杨成兴及剧团成员正在忙碌着,有的正在化装,有的正在试穿服装,还有的演员化装完毕正试唱台词,就连杨成兴11岁的儿子现在也能唱上一段并上场演出。杨成兴介绍,现场观众多的时候可达四五百人,现场气氛根据剧情的发展时而静谧时而热烈,湖区人民对这种古老的湖区艺术的热爱显而易见。“端鼓腔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让村民从欣赏端鼓腔中感受到愉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杨成兴说。
这次是爱湖村杨氏端鼓腔剧团应史氏家族的邀请,要在昭阳街道湖边进行为期4天的端鼓腔表演。已出演了《邀家神》、《刘文龙赶考》、《许表》、《武表》、《张郎休妻》等传统精彩剧目。在《刘文龙赶考》“送路”一段 ,肖氏女为丈夫刘文龙赴京赶考送行,一个手秉纸扇,一个手持手绢对舞,边舞边唱,一路走着互诉衷肠。两人在舒展、优美的进退动作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夫妻间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张郎休妻》中,张郎打丁香表演中,丁香抱鼓盘膝如不倒翁样在台上来回翻滚,张郎则围绕丁香走圈、转鼓、打鼓,表示打丁香,其动作配合默契,流畅优美,具有很强的舞台效果。
湖区文化“活化石”
端鼓腔,也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旧社会,由于渔民过的是“船底无根,水上无线”的漂流生活,念书识字的人极少,端鼓腔的传艺全靠口传心授,因此,迄今没有发现任何与其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据传,这种民间艺术在唐朝贞观年间十分盛行,明万历年间,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在微山湖广泛流传,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生产、生活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
据了解,“微山湖端鼓腔”分4节,每节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程序是开坛、展鼓、拜坛、请神。端鼓腔的演唱是一种庄严肃穆、虔诚祈祷式的,表演时有说有唱、有坐有舞,一唱众帮,一领众和,一人说众人唱,所演唱的内容要根据设坛的目的而定。
最初,端鼓腔唯一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状如团扇的单面羊皮鼓,鼓柄约10厘米长,末端有直径约10厘米的铁圈,圈上套着9个小铁环,叫“九连环”。伴奏时左手把鼓端在手中,右手用竹制的鼓签敲击鼓面,随着不同的鼓点晃动下端的铁环子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端鼓腔”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曲牌调式、统一的舞蹈表现形式、统一的演唱内容。
端鼓腔演出剧目繁多,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保留着濒临失传的湖区民间艺术及民间风俗,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端鼓腔是微山湖区渔民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同时,微山湖区文化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对研究湖区发展变化和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微山县文广新局局长刘修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