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村试种的蔬菜大棚里,无公害纯绿色的西红柿长势喜人。在“第一书记”毕宝刚(中)等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上了这能致富的“金大棚”(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在河口区义和镇新落成的村民小区,“历史文化展馆”成为了弘扬当地农村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宣传载体(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齐鲁网河口4月16日讯(记者 张晓博)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企业、深入大棚、深入“牛群”,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东营市河口区正在开展的“一包三派”活动中,帮扶党员干部不负众望,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为民爱民的新篇章,成为了干群连心桥,发展新动力。
蔬菜大棚里见真情
站在寿光村西头自家的苹果树林里干活,村民老王有点心不在焉,他一直盯着几十米开外的蔬菜大棚对老伴说,“说是种蔬菜大棚一年赚不少咧!”
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寿光”村,境内除了黄河冲积平原,更多的是盐碱地,村民多种植棉花、苹果。整齐排列在老王苹果树林对面的十几个蔬菜大棚,是前年区政协来村里的“第一书记”毕宝刚带领村两委建起来的。
说起建蔬菜大棚的“坎坷”经历,无论是毕宝刚还是村两委的其他成员,都感慨万千。“既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又如何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呢,当时我们想,能不能搞蔬菜大棚。”毕宝刚告诉齐鲁网记者,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之后,他们希望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让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
毕宝刚和班子成员分析过寿光村种菜的优势:机遇好,被义和镇作为特色精品园重点扶持;地处老黄河故道,土地肥沃、紧靠水库,用水便利;信息优势明显,村民多为寿光市移民而来,便于沟通;村里原有种大棚的乡土人才,积累了成功经验。
但是,真塌下身子干,第一年种大棚茄子就遇到了挫折,茄子要结果的时候,得病死了。这一下,损失三十多万元。毕宝刚说,“这下没法办了,贷款160万,都赔进去了,当时是真着急了。”
“想让群众致富,得让群众看得见实惠才行。”尽管经历了第一年的失败,但毕宝刚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还是要把大棚办下去,他为此动员自己的爱人,自掏腰包8万元,补贴第一年的损失。“去年种豆角、西瓜、甜瓜,上半年就把人工费利息赚回来了。去年下半年,又种了6个棚的西红柿、辣椒,一个棚利润接近三万元。净赚十几万元。这下,我们就有底气了!”
有底气的不止是“第一书记”毕宝刚和村两委,在春天的风沙中,面对整齐的蔬菜大棚,老王告诉记者,“这毕书记真不容易啊,你看他这一年来多少趟吧!看着大棚搞的好,我和老伴都想试试了!”
局长给奶牛当“媒人”
18栋14万平方米的大型牛舍、1.6万平方米的干草存储车间、1.3万头存栏奶牛……当记者来到位于河口市郊的仙河澳亚牧场时,被眼前的奶牛王国所震撼。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大片荒原,仅仅一年的时间,魔术般的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奶牛王国,给奶牛做“媒人”的畜牧局副局长张建强,功不可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