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4月21日讯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
管林忠 滨州日报社政法记者部主任
有人跟朱彦夫说,你残废成这样,劳苦功高,只管享受一辈子就行了。可朱彦夫却教育他的子女要记住:咱家已经有个特等残废了,绝不能容许再出第二个特殊公民。"时代楷模"、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不仅为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还因为教子有方,成为广大父母的榜样。
朱彦夫一心为民、大公无私,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在其教育影响下,他的六个子女都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家庭和睦,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为社会做着贡献。而且六个子女各有一个孩子,也都很有出息,有五个考上大学,其中一个博士、两个硕士,最小的还在读初中,也很优秀。在教育子女上,朱彦夫应该说是十分成功的,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子女前进的方向,指引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道路。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和性格的养成。朱彦夫的大女儿向华出嫁时,朱彦夫夫妇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出嫁这么大的事都"偷偷摸摸",向华委屈地哭了。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残废金全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严格要求自己作风,不仅带动了村风,也影响着家风。朱彦夫家教很严,总是要求子女在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在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这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的朱彦夫十分重视教育,时常告诫子女珍惜上学的机会。而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朱彦夫更不忘培养子女勤劳、奉献的精神,教育他们不能做懒人、不能游手好闲。孩子们放学后,他经常让他们到地里帮着刨地瓜,还"骗"孩子们好好把家里的猪养大,卖了钱做新衣服,尽管到头来钱却都捐了出去。朱彦夫所做的,是在培养孩子的立世之本、生存之道。一个人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朱彦夫的要求其实并不高,无外乎两点,一是能自食其力,二是对社会有用。这与当前一些父母要么逼孩子成龙成凤,要么娇惯溺爱得"无法无天"相比,是何其朴实,又何其伟大!
许多人认为,朱彦夫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事实上,他经常把自己的残疾金拿去接济穷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但他却给子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彦夫用残肢断臂写完的《极限人生》出版的当天晚上,他把六个子女叫来,郑重地送给他们一人一本,并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沉甸甸的"遗产",承载了一个伟大父亲对儿女的良苦用心。朱彦夫给子女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也不是荣誉,这批精神财富将使他们受用终生。正在育子成人的父母们是否也应该像朱彦夫那样,做子女的指路明灯,指引他们健康前行呢?
相关阅读